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企海外併購額跌四成

時間:2017-07-22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去年中國化工集團以46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

  國家外管局對非理性對外投資加強風險防範,星級民企傳被點名要求排查,加上美德等國紛紛收緊外資收購,中資企業海外併購之路看似障礙重重。瑞銀統計,中國今年上半年的海外併購額按年急跌41%至760億美元,但仍相當活躍,今年料將成為僅次於2016年的第二大中資併購年,全年涉資1890億美元。中資海外併購的熱情不減,惟將趨於理性,相信天價收購案會愈發少見。\大公報記者 吳涵宇

  近來多間大型內企投資海外頗為闊綽,不免引來走資嫌疑,多家官媒發文聚焦中國對外投資,上月傳中銀監要求排查萬達、安邦、海航、復星等星級民企,本周外管局又發聲,重點針對房地產、酒店、影視、娛樂及球會等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加強風險防範,一時間風聲鶴唳。

  美德加大外資併購審查

  除此之外,據外媒昨日消息,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今年至少向9宗外資收購美國企業計劃提出反對,還有美企從CFIUS撤回申請並取消與中資企業的交易。而上周德國政府擴大了對外資收購德企的否決權,亦被視為針對中國。野心勃勃的中資企業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會否就此放緩海外擴張的步伐?

  瑞銀昨日公布,截至7月,今年中國的海外併購金額達1020億美元,並料全年併購額可達1890億美元,僅次於去年。該行投資銀行亞洲併購部主管盧穗誠指出,今年上半年中資併購金額為760億美元,較2016年上半年的1290億美元銳減41%,但若撇除去年期內中國化工集團46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的罕見巨額併購案例,則按年跌幅不到10%,表現仍然活躍。

  盧穗誠認為,內地實行的外匯管制等打擊走資措施衝擊不大,且有利於引導市場健康發展。他舉例指就在本月,國企中遠海運控股(01919)收購前特首董建華控股的東方海外(00316),萬科(02202)牽頭的中資財團亦擬私有化新加坡物流地產公司普洛斯(GLP),可見內地企業海外併購的熱情仍然不減。與此同時,內企在考慮併購方案和作價時將更為保守、合理,料下半年天價收購個案將會減少,交易額多在10億美元或以下,而併購宗數則有所增加。

  他續稱,嚴格的外匯管制和金融排查或令部分民企望而卻步,而從近期的籌資情況來看私募基金則頗為進取,相信下半年的併購將主要由國有企業和私募基金推動。此外,有見本港某些公司或家族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長期股價不振,預期香港上市公司私有化或賣盤予中資企業的趨勢將持續,國內市場亦會成為群雄逐鹿的熱點區域,內企之間的兼併收購將會增多。

  物流業是今年併購熱點

  至於行業分布,盧穗誠表示存在周期性,譬如2010年流行能源企業併購,去年媒體行業活躍,物流業則是今年的併購熱點,能源行業亦呈現復甦趨勢。他解釋,內地電商迅猛發展,物流與電商業、地產業都息息相關,不過現時內地房地產市場併購難度較高,因此企業便自然將併購目標轉向物流公司。除了物流外,時裝、基建、保險、旅遊相關行業今年亦頗受歡迎。

  提到德國、美國先後收緊外資併購審查要求,盧穗誠指主要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敏感行業的審核流程較為複雜,可能受到較多限制,但亦有不少成功案例,不能斷言當局對中國投資一律持極端態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