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一國兩制」與香港經濟四駕馬車\陸劍寶

時間:2017-07-11 03:15:35來源:大公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視察香港,出席慶回歸活動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特別強調了香港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建立在「一國兩制」基礎上,沒「一國」的根深,就沒有「兩制」的葉茂。沒「一國兩制」的堅定不移,就沒有香港繁榮昌盛的未來。「一國兩制」是香港平穩發展的前提,香港的經濟二次騰飛和民生的改善必須建立在「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的基礎上。

  「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是一個創舉,香港回歸20年以來雖然遇到不少問題,對抗過不少風浪,但風采依然。特別是中央在香港遇到各種困難時的鼎力支持,為香港增強風險抵禦能力,保持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

  在新一任政府班子上任後,香港亦開始進入另一個治理時代。習近平主席對特區政府提出的四點希望,覆蓋香港政治、公共治理、經濟民生和教育等立體層次,具有清晰的指向性。

  從經濟民生角度來看,香港的主要問題仍是經濟發展較為平緩,傳統優勢產業國際競爭較為激烈,新的經濟增長點則較少。民生主要的問題集中在住房。如何妥善解決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可以從「一國兩制」的優勢中尋找機會。港人應積極主動從制度安排中尋找創新創業機會。

  「一國兩制」、深港河套協議與香港的本土市場

  「舞照跳、馬照跑」,「一國兩制」保持了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保持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保持了香港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對香港傳統優勢產業起到鞏固作用。「深港河套協議」的簽署,看出中央和深圳市對香港發展科創產業的大力支持。香港在前兩輪信息科技發展浪潮中已經錯失機會,互聯網經濟日益紅火和內地「互聯網+」市場的持續做大,為香港帶來第三次發展科創產業的契機。

  從香港科技大學走出來的深圳「大疆」團隊,無疑給我們提供了有規律可尋的想像空間。長期受困於土地不足和科創支持政策的不足,香港科創產業發展成色不大。落馬洲河套地區的創新及科技園通過探索深圳─香港科技合作模式,創新兩地人才互動制度。一是直接做大做強香港科創產業,培育香港本土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還有利於增強新界北經濟活力,緩解港島經濟集聚帶來的擁擠效應困境。二是提供更多年輕人施展科技才能的空間,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務業就業機會。可謂「一舉多得」。

  「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的區域市場

  「同聲同氣、同飲珠江水」,粵港澳大灣區將是與「雄安新區」並駕齊驅的兩大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香港作為大灣區最為發達的國際城市,通過與澳門和珠三角的強強聯合,在人員流動、產業合作和區域聯動上均有望取得突破。首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有利於香港發揮自身的金融、航運、貿易和專業服務業等優勢,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其次,香港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以重點發展新界城市新中心,對接深圳前海和南山科創產業帶和現代服務業產業帶,形成深圳河兩岸都市圈。最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香港提供厚實的產業基礎、市場機會和生活空間。無論對支持香港科創產業發展、拓展服務業市場空間、改善港人衣食住行等生活質量都大有裨益。

  「一國兩制」、十三五規劃與香港的內地市場

  「祖國好、香港好」,中央對香港一貫全力支持,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關注了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除了支持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外,對於拓展內地市場的制度安排還有: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推動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升級。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加快兩地市場互聯互通。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支持內地與港澳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業和青年人在內地發展創業。面對13億人口的內地市場及其消費轉型升級的契機,香港傳統優勢產業及人才只要積極北上,必能創造較香港本土為多的回報。

  「一國兩制」、「一帶一路」與香港的國際市場

  「蘇州過後無艇搭」,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促進香港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加入亞投行等一系列制度利好,為香港參與新一輪的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共享發展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首先,香港應在「一帶一路辦公室」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國和投資行業甄選,全面分析香港原有的產業優勢和人才儲備,準確評估東道國的綜合性風險。其次,與內地大型國企、央企、民企合作走出去,共同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工具製造,共建境外產業集聚園區和境外投資信息平台。最後,聯合內地高校和NGO,利用華僑華人媒介,增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民間交流與互助,推進對內對外的「民心相通」建設。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