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須尋求轉型新發展/陳文鴻

時間:2017-07-01 03:15:58來源:大公網

  香港經濟若要升級轉型,在目前的政策環境與企業取向來看,極不容易。政治上的「反中」「反發展」聲音大,實際社會支持度低,也說不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至多是噪音。只要政府不縱容遷就他們,胡鬧一番,影響不到政策,也自然會銷聲匿跡。就如「反高鐵」那樣的聲勢,也阻不了政府興建高鐵的政策。

  香港的問題是社會的既得利益勢力龐大,不少人都是以既得利益者的心態,抗拒任何根本性的政策轉變。一是香港反對加稅,二是反對政府動用公帑,三是即使動用儲備都要照顧既得利益集團,所謂不益外人,不投資在外地,便是霸着現有資源、劃地為牢,也劃分你我。排斥所有非既得利益的群體,包括新移民,包括雙非子女,包括外來留學生等等。卻不計較自己移民外國卻留在香港享受香港的公共資源,也不去了解香港人在內地、在外國也佔了別人的多少好處。

  社會不會故步自封,經濟不能關門自閉。香港的過往成就和今後的機會是繼續和進一步開放。海納百川,才可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被淘汰,並找出新的增長點、發展道路。

  功利一點的做法,是香港招攬更多的海外人才,來填補本地人才的不足。中國傳統智慧是富不過三代,第二代富起來已會失去努力的動力。香港人口老化,不少家庭已進入不尚勤勞努力的第二代、第三代。

  香港繼續依靠的是新移民,經濟市場磨煉的新移民精英。他們沒有包袱,無論創新與創業的動機與能力都強於富二代、富三代。過去一二十年,香港吸納了不少內地精英。基層新移民中也有不少人成才成精英。作為一個城市,香港更着重的是人才的更新換舊、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推陳出新。發展的重心是創新,不斷演進。當然創新與演進不是只着眼於企業利潤、短期收益,也不應只偏於經濟,而是從整個社會絕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考慮,包括生態和文化保育,也是包容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而要擺脫既得利益的干擾,香港需要的是外力和外來人才。

  外力當然是統籌全局和布局長遠發展的中央政府,外來人才是香港以外的人才,包括海外回流的港人。

  最近,重慶與烏克蘭政府協議,推動航空技術發展,合組企業,為此會引進數千名烏克蘭技術人才。重慶市的大手筆是借烏克蘭的技術與人才,發展全國短缺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與產業。引進買來一個國際一流的技術密集的產業。由於是引進人才為主,也便是把生產與技術的知識、文化引進,與本地結合,從而產生出新的協同作用。

  重慶市的策略是把現時的資金轉化技術、人才、知識、文化,以航空產業為載體,目的是投資於未來,投資在多元化發展、社會經濟的升級換代。政策與資金是為了加快這個進程。

  香港政府坐擁萬億元儲備,與其在海外賺取有限的利息,倒不如有戰略、有策略、有規劃配套地投資於未來的發展。或許香港缺乏產業基礎引進烏克蘭的技術與人才,卻可以與以色列合作,全面引進它的技術與人才、知識,建構長期的創新創業合作。這比起投資於迪士尼主題公園,讓迪士尼公司攫取暴利,更符合香港社會的利益。

  香港要在思想與政策上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縛與禁錮,這才會有明天。香港不能坐食山崩,讓富二代富三代為爭奪外匯儲備而帶來種種政治化的惡果。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