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古倬勳報道:香港每年約440宗膀胱癌確診,及約200宗死亡病例,膀胱癌早期症狀易被忽略,確診時病情或已惡化,晚期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只有9%,副作用高的化療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近年醫學界發現一種組合療法,膀胱癌晚期患者的死亡風險可降低53%,副作用亦明顯比化療低。本港患者雖然可自費接受該療法,但費用高昂,醫學界期望政府與各界合作,降低病人的負擔。
過去40年來,鉑類化療為晚期膀胱癌患者的常見療法,惟具嚴重副作用,包括嘔吐、腹瀉、食欲不振及口腔潰瘍等,許多患者因腎功能不全等健康狀況而無法接受化療,即使接受化療,仍有過半數患者無法存活超過18個月,亦有機會復發或病情惡化。
近年醫學界透過臨床試驗,發現結合「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與「免疫療法(IO)」的組合療法,大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治療的副作用。ADC透過抗體,將抗癌藥物精準送達至腫瘤細胞,直接殺死癌細胞,減少傷害正常組織;IO則加強人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辨識與攻擊能力。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表示,試驗中接受組合療法患者的死亡風險比傳統化療降低53%,存活期中位數由16.1個月延長至31.5個月;疾病惡化風險降低55%;嚴重副作用方面,組合療法除了引起少數肺炎及結腸炎,整體遠比鉑類療法低,前者的嚴重血液毒性發生率約12%,遠低於後者的30至50%;組合療法亦未接獲腎毒性相關報告,即其可作為不適合接受化療的患者之選項。
末期癌患者慶幸接受治療
65歲謝先生(化名)接受組合療法治療膀胱癌。他憶述約兩年前,突然出現間歇性血尿,求醫並接受超聲波檢查時僅被診斷為氣泡;三個月後血尿情況惡化,接受X光機等檢查後,始證實確診膀胱癌四期。確診後兩個月,癌細胞已擴展至全身,他坦言當時骨痛到夜晚無法入睡,說話亦感乏力,開始絕望到安排身後事。他其後接受組合療法,兩周後骨痛和血尿已明顯改善,三個月後恢復工作。雖然後續曾出現嚴重皮膚紅疹等副作用,但他坦言「能撿回一條命已經很慶幸,無法想像自己能正常工作,還能坐飛機去埃及旅行」。他勉勵癌症患者要勇敢面對,勿延誤治療。
現時相關藥物未被納入資助計劃,需病人自費。潘明駿表示,病人在每個療程需自費高達五位數,甚至更高費用,希望政府將相關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等方式,為該療法提供費用減免,降低病人負擔,讓更多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