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翠珊起草保守黨宣言時提出的改革社保提案疏遠了原有的支持者,並引起了同事和黨內成員的不滿
在上周四的投票後,英國政治格局將考驗文翠珊(Theresa May)新政策規劃的破局之道。筆者認為,未來一周的發展頗為關鍵,將會影響英國脫歐談判的立場,進而對未來的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中銀國際環球商品市場策略主管 傅 曉
上周大選結果對英國相關的資產影響明顯:英國政治和脫歐的雙重不確定性令英鎊對美元下跌2.4%後,本周有小幅回升。由於英鎊低走支撐企業盈利,英國股指FTSE100也相應走高。黃金在投票前受多個宏觀不確定因素支撐上升接近每盎司1300美元,但隨着市場避險情緒回落,本周小幅下滑。筆者認為,6月份美聯儲升息的預期已在價格中反映,本周或不會對黃金造成過大壓力。
展望未來,英國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和財政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會在本周四發言,這兩位掌管英國經濟的政府官員可能試圖平息企業和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擔憂。
「懸浮議會」的影響
所謂「懸浮議會」(亦稱「懸峙議會」)是指英國的議會選舉中,沒有任何黨派贏得下議院650個席位中的多數席位(326個,50%),都無法單獨組閣執政。最終投票結果顯示,文翠珊領導的保守黨共贏得了318個席位,較大選前損失了13個席位,而郝爾彬(Jeremy Corbyn)領導的工黨多獲得了30個席位。雖然此次選舉沒有明確的贏家,但是保守黨成為了事實上的輸家。
儘管保守黨在大選後仍是國會最大黨,但是由於其席位沒有過半,保守黨已不再是唯一執政黨,而必須尋求其他黨派支持,即兩黨席位過半,方能繼續執政。大選結果公布後,獲得10個席位的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稱,願意支持保守黨繼續執政。
就此次選舉結果而言,工黨的支持率迅速攀升,反映出部分留歐陣營的報復和民眾渴望「軟脫歐」。在大選前,文翠珊就表達出強硬脫歐的立場,而工黨態度較為溫和。此外,對於工黨支持率的上升,18-24歲人群功不可沒。此前民調數據就已顯示出,工黨在這一人群中獲得32%的領先支持率。
保守黨vs工黨
文翠珊在去年秋季被保守黨推選為黨魁,新首相被寄望帶領英國擺脫脫歐的艱難險阻。文翠珊提前選舉的初衷是希望更加團結的新政府,進而可以更好地代表英國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文翠珊曾兩次闡述了英國脫歐談判的立場,一次是1月17日蘭卡斯特的演講,一次是3月29日寫給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的信件。文翠珊在競選期間沒有試圖解釋她將如何進行談判或什麼是成功的協議,而是試圖為選舉後談判的到來做好一切準備,並強調其自身能力,認為選舉的真正意義是為了治愈分裂的英國。
正如早期民意調查數據顯示,這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綜合相關報道,文翠珊起草保守黨宣言時提出的改革社保提案疏遠了原有的支持者,並引起了同事和黨內成員的不滿。此外,文翠珊沒有來得及在競選期間與多數選民建立良好的關係,近期接連發生的恐怖襲擊也無益於鞏固保守黨的原有選票。工黨則抓住文翠珊曾削減警力的決定指責保守黨反恐不力。最終,保守黨未能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首相的政治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現在文翠珊不得不立即把注意力轉回脫歐談判,並試圖平息黨內同僚的不滿。同時,黨內對文翠珊能否領導保守黨參加下屆選舉產生懷疑。
與之相反,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表達了民眾對未來五年削減預算和緊縮政策的擔憂,並點燃了年輕人對未來的希望。不僅如此,郝爾彬還提出了一些誘人的承諾,比如對鐵路實行國有化以及取消大學學費,但他並沒有提出如何兌現這些承諾。這促使參加投票的人數顯著上升,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投票的年輕人。年輕人投給工黨的理由是他們更接受這一計劃,尤其是廢除大學學費,並希望通過投票使政府看到他們的立場。此外,郝爾彬在其一貫的歐元懷疑主義中表現出一致和堅定的態度,他認為脫歐協定最重要是務實,並稱工黨將會以就業優先。
保守黨領袖是否變化?
文翠珊在這周主持的新內閣會議上聽到國會議員的不滿,他們將保守黨丟掉多數的責任歸咎於災難性的大選。另外,文翠珊在議會中還面對保守黨立法委員會質疑的嚴峻考驗。如果保守黨的318位立法者中有15%對文翠珊失去信心,這將引起保守黨領袖新的競爭。然而保守黨另換黨魁並不容易,長期的領導競爭和新一輪的選舉不令人期待。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潛在的競爭者如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英國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都表達了對文翠珊的支持。
本周預計議會將重新開放,原定於6月19日女王宣布新政府政策綱領的講話將被推遲數日。之後,議會將針對政策綱領進行五、六天的辯論,從辯論結束後的投票可以看出下議院對政府有多少的信心。如果特文翠珊在DUP的幫助下可以通過投票,她可以繼續留組政府。如果沒有,有評論認為,反對派工黨將會提出另一套提案,看看能否贏得議會中多數人的支持。如果兩黨都不能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的話,那麼可能會是一場新的選舉。隨着女王講話的推遲,原定於6月19日進行的脫歐談判也有機會延期。歐盟此前曾表示:「沒有政府就沒有談判。」
英國的脫歐談判立場
大選公投使英國的兩大政黨共獲得了約85%的選票,且兩黨均正式承諾堅持脫歐。因此,現在的問題已不再是英國脫歐是否會發生,而是談判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對於文翠珊而言,上周的選舉結果顯然使談判變得更加困難。現在文翠珊非常依賴於黨內外競爭對手的支持,一些高級部長正在試圖軟化她脫歐的立場,使她無法推行「硬脫歐」的願景。
筆者認為,英國將會尋求與歐盟更加務實的協議,因為協議需要通過整個議會而不只是保守黨。為使協議的條款在英國國內容易接受,就必須最大限度減小英國脫歐對經濟的影響。文翠珊可能收回此前「沒有協議好過壞協議」的強硬立場。
關於談判的細節,由於大多數英國人對無限制移民的反對仍未減退,這意味着特文翠珊不會接受來自歐盟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因此,預計英國不會保留其單一市場的會員資格。但是英國可能會爭取在退出歐盟後,以其他形式加強自由貿易協定。另外,英國脫歐需要支付的費用也頗受爭議,英國政府可能需要在醫療、農業和金融領域給歐盟移民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做出讓步。與DUP的合作意味着英國要在邊境問題上做出妥善安置,即避免在與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之間出現「硬邊界」。這也並不容易,因為如果沒有邊界,歐盟移民依然可以通過北愛爾蘭進入英國其他地區。
歐盟如何處理談判問題?
此外,基於里斯本條約第50條(Lisbon Treaty Article50)的終結時間是2019年3月29日,由於英國政府談判地位被削弱,布魯塞爾和歐盟各成員國在談判中應該說已經佔了上風。另外,法國親歐派馬克龍的當選為歐盟未來一體化的加深提供了新的希望。這樣來看,歐盟27國可能會對英國施加壓力,以保障未來歐盟居民在英國的各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