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黃錦良冀校園遠離政治化

時間:2017-06-10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黃錦良慨嘆,近年校園慘被政治化\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回歸20年,香港教育經歷多番變化。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兼教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黃錦良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慨嘆,近五年教育界受「國教事件」及「港獨思潮」等影響,校園慘被政治化,教育界在傳道、授業、解惑上面臨重大挑戰。他希望還校園寧靜環境,捍衛教師專業自主。\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回歸以前,黃錦良已經在教育界默默耕耘,回歸以後,他逐漸增加參與行政管理的工作,例如曾於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擔任資訊科技組主任,負責推動電子教室及為學生規劃電子學習檔案,其後轉職教聯會黃楚標學校擔任副校長,在前任校長梁兆棠於2015年八月退休後,他接任為該校校長至今。「紅褲子」出身的他,非常明白教育界需要。

  難忘共同面對殺校日子

  黃錦良說,回歸20年,教育界可分為前十年和後十年兩個階段,前十年主要面對教改和縮班殺校的危機。他特別難忘學界共同面對這段小學縮班殺校的日子,「香港在2003年飽受沙士衝擊,其後人口出生率大幅減少,小學首當其衝面對縮班殺校的危機,同時間面對教育改革連串措施接踵而來的壓力。當時不少老師盡心工作,卻因為適齡學童數目下降,無奈成了『超額教師』,需要為保飯碗疲於奔命。」那時候,逾千小學教師先後提早退休。

  他透露,最心痛是回歸後十年,學界逐漸出現「教育政治化」,整個教育界被強烈的政治氣氛所包圍。他形容,2011年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行諮詢,有反對國民教育組織引發「國教風波」,當時行政長官並無強制官方教材,「但反對者仍一味反對,最後政府被迫擱置成必修課的計劃。緊接而來還有政治人物鼓吹學生參與『佔中』,到2015年又有社會組織引發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爭議。」

  正面處理家長參與角色

  黃錦良感慨情況愈演愈烈,他以TSA經過優化為全港性系統評估(BCA)為例,部分團體只顧反對,本來屬於教育專業的問題,卻變成了政客作為和政府對抗的工具。他指出,學校是一個學習的地方,希望政客還學校一個寧靜環境,捍衛老師專業自主。

  回歸20年,本港教育制度不斷變化,家長角色亦有轉變,2004年啟動的校本條例改革促使全港津貼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引入家長成為校董,由此增加家長對學校影響力。黃錦良不諱言,在校本政策下,新一代青年家長有許多主張,「他們注重權利,有時會不自覺少了包容,輕則與老師理論,重則爭取參與學校決策權,挑戰老師權威。」他並非否定家長的參與角色,反而建議正面處理,例如多做家長培訓,讓他們多了解學校政策的理念和發展,讓家長協助校務發展,發揮家校合作的價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