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千上萬歌迷走進曼徹斯特體育館、聽格蘭德演唱會的時候,做夢也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場「噩夢」。一起「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從天而降,瞬間奪去二十二條生命,另有五十九人受傷。全世界與現場歌迷共同度過了一個不眠的「恐怖之夜」。
可怕的是,事件並未結束,就在現場救援還在進行、人們驚魂未定之時,一家購物中心又傳來爆炸聲。展望未來半月,前有六月四日威爾士加迪夫歐聯決賽,後有六月八日大選及業已展開的造勢活動,英國人緊繃的神經短期內恐難鬆懈。反恐部門關於「英國正面臨四十年來最嚴重恐怖襲擊威脅」的判斷不幸一語成讖。
對百姓而言,探究恐怖緣何發生在體育館意義不大,因為街頭鬧市、機場車站、重點戰略目標及民用住宅,都已是襲擊目標。弄清爆炸物特徵及做案手法也於事無補,因為不光是炸彈、機槍、槍支可以施襲,卡車、飛機、砍刀也可成為恐襲武器。查清並緝拿兇手的意義也僅是對案件有所交代,從有組織的ISIS分子,到行蹤飄忽的「孤狼」,恐怖分子就藏在身邊,像常人一樣生活,襲擊不會中斷。
兩個月前,議會恐襲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如今,曼徹斯特又淪陷,半年不到,英倫已遭遇了兩起重大恐襲。曼城絕非最後一個,災難隨時可能降臨在英國及歐洲任何地方。民眾最害怕的,是當今恐襲花樣翻新,毫無規律可循,防不勝防。民眾最關心的,是當局如何在無規律的攻擊中找到規律,防止悲劇重演。
而這也恰恰是警方最難辦到的。對英國來說,「不是恐襲事件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警方表態不知包含了多少「無奈」。自二○一三年六月以來,英警方已成功挫敗了十三起恐怖襲擊陰謀,可能挽救了成百上千條生命。但又有誰能夠說得清,有多少起襲擊未被破獲,又有多少起陰謀正在策劃之中。
說英國漠視反恐,實在冤枉。無論在歐洲,還是世界,英國對反恐的重視及行動能力都是一流的。為了還英倫一片淨土,英國在移民問題上不惜與整個歐洲翻臉,甚至意外觸發了「脫歐」,代價再大也要遏住「移民潮」。英行動能力在歐洲也是響噹噹的,職能反恐部門的戰績名揚四海,使英成為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但殘酷的現實證明,與歐洲「切割」並未給英國帶來安全,安保「百密」機制中終會有「一疏」,也難讓國家高枕無憂。
歸根到底,反恐是要剷除恐怖主義孳生的根源,提高打擊恐怖主義的效率。曼徹斯特恐襲再次敲響了警鐘,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英在內外政策上有太多需要認真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