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改變世界。北京的高峰會議,把倡議變成全球的盛事。美日等國一直杯葛,今次亦在大勢所趨下,不得不支持和參與。日本以自民黨幹事長領團參加,規格高,也暗示日本希望改變與中國惡性競爭的趨勢。朝鮮代表團的應邀與會,亦凸顯出和平與發展的意義及中國不懈的努力。
這樣的倡議,不單只是在改變遊戲,改變命運,而且也是在全球範圍內扎實地把整個世界的發展格局,包括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乃至生態作大轉變。或許正是歐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興起三百年來的大逆轉。在這樣的歷史大逆轉中,香港怎樣自處和應對呢?
香港是歐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得益者,一如新加坡和解放前的上海。香港是與美國一起抗拒這個轉變,抑或是仿效英國,積極參與?甚至與英國利益掛帥不同,而是真心真意地為中國的轉變、發展中國家的轉變、世界的轉變而努力,一洗一直以來的買辦心態和取向?這無可迴避,值得深思。把香港從歐美帝國主義掠奪東亞東南亞的基地,轉變為「一帶一路」的推動者和發展樞紐。這是歷史性的大機會,取捨只在我們這一代港人(包括老中青,而不是錯誤斷定只有年輕的一群)。
梁振英特首率領的三十人代表團赴京參加會議,我期望他們能從這個盛會帶回積極的新意。過往,政務官為首的海外代表團,連與外國代表結交、建立人脈關係也從來沒有。參加會議一如在香港舉辦的各個盛大會議一樣,主要屬公關行為,只為了增添一個紀錄,也好作繼續的公關。從去年中央政府提出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特區政府難有大作為,連「一帶一路」獎學金也被淡化,即使不是不了了之,也無大意義和作用。當然,政府資助的學生交流多了「一帶一路」選擇,也可聊備一格,稍勝於無。但這應是號稱世界城市、國際都會的香港所至多能做到的工作嗎?
大勢所趨,廣州、東莞、深圳也接連開通鐵路貨運的中歐中亞班列。中央政府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單希望珠三角幫助香港在產業和服務上有所推進,還期望香港與珠三角一起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開拓本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空間,尋找機會建立發展的新基礎、新條件,打破目前困於股市房地產的死局。
香港社會一些政黨、人士,說大灣區是「被規劃」,「一帶一路」是「離地」。可是他們卻從沒有認真去了解,大灣區內珠三角的發展已經到什麼水平。「一帶一路」經過幾年演變,已經進入出成果和擴大投資的階段。
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抗拒,一是無知,二是既得利益,二者結合起來。抗拒「一帶一路」實際上是抗拒全球化,抗拒發展。香港可以關着門發展嗎?香港可以依靠美國來維持現狀嗎?連英國也擁抱中國,日本早晚亦會轉向,那些人是否想令香港與民進黨的台灣一起在大時代轉變中落後,被邊緣化呢?
我們這一代人肯定不會讓這些人把香港拖下泥沼、衰落下去,以證明他們的最終政治意圖─否定「一國兩制」。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