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認識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派代表參加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下稱「論壇」)。
誰會來參加「論壇」,一直是世界各方關注的焦點。確認出席的嘉賓名單中,有29國的元首和領導人,92個國家的9名副總理、7名外長、190名部級官員,以及61個國際組織的89名代表。各地區的代表將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韓國大選選出了新總統文在寅,最後時刻收到了邀請。「論壇」是開放共贏的多贏平台,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條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而不是私家小道。因而,美國也好、歐日也罷,抑或沿線國家,不論派出的代表曾經高低,來的都是客,都是為了建立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正是「論壇」的核心意義。
讓中美經貿回歸理性
不過,美國代表釋放出了更為積極的信號。
首先,中美兩國元首剛剛舉行過元首會,達成了經濟合作的百日計劃。兩國經貿關係達成充分共識,尤其兩國剛剛共同公布了百日計劃的十大核心內容,解決了近年來困擾兩國關係的結構性難題。其中美方獲得的成果包括,中國逐漸恢復進口美國牛肉,向美國信用評級機構和信用卡公司開放市場等,美國則歡迎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等。應該說,中美兩國元首在中美貿易上朝着曾經的「雷區」邁出了很大的步子。這是特朗普對華貿易關係的重新定義,也是習近平主席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重要實踐。對於中美達成的上述共識,輿論場有不同的解讀,但中方的評價是中肯的,即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是一個合作的計劃、行動的計劃,互利共贏的計劃。雙方所反映的訴求是平衡的,絕對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提出的讓利清單或政策訴求。
是因為有了上述共識,美方才派代表參與「論壇」,還是其他邏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代表來了,「論壇」的全球性更為彰顯。尤其是,中國向美國評級機構和信用卡公司開放市場,看似中國的大讓步,但這有助於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實現金融市場更充分的競爭。同樣,美國允許中國直接投資,也契合了「一帶一路」所涉的資金項目輸出─意味着即使美國對「一帶一路」常識還遮遮掩掩,但事實上也進入了「一帶一路」。更重要的是,允許中國資本直接投資,改變了以往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進行審查的政治掣肘,讓中美兩國經貿關係回歸理性常態。
對特朗普政府更重要的是,在其醫保計劃獲得眾議院通過後,其減稅法案也要提交國會表決,如果眾參兩院都通過,特朗普就會將其大規模基礎設施計劃提上日程。但是,減稅計劃實施初期,會導致財政收入減少,赤字增加,因而特朗普需要更多的外部資本挹注,為其大規模設施計劃提供動力。中國倡議「一帶一路」,就是以資本和產能項目作為載體。中國對沿線國家投資超過500億美元,涉及雙邊產能合作項目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加上專向的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以及重點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的亞投行。可以說,中國根本不差錢。所以,允許中國資本直接投資美國,對特朗普政府而言,無疑是解決資金不足和實施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一步。
「攜手」令全球更有信心
當然,這也意味着,中美在「一帶一路」上進行着深度利益攸關的合作。因而,特朗普政府派代表參加「論壇」,不是給中國面子,而是美國需要「一帶一路」給其帶來巨大好處,即所謂裏子。何況,有中美百日計劃托底,中美兩國都給對方足夠的面子和裏子。不出意外,美國在不久的將來也會以適當的形式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和奧巴馬堅守美國意識形態和放不下美國世界領導者的「架子」不同,特朗普以其商人的務實性格,追求現實主義的利益,在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學方面並無多少刻意的考量。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特朗普缺乏遠見的功利主義,而是和他一以貫之的美國優先有着密切的邏輯關係。
其實,戰略分析家和經濟學者對特朗普的經濟戰略思維應有新的評價。特朗普反對全球化似乎是事實,他並不喜歡美國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這樣的龐大自貿體,他甚至連涵蓋中美墨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也不感冒。但是,他希望和貿易夥伴進行一對一的雙邊談判,討厭華而不實的多變自貿協定,為美國利益進行精細計算。從中美百日計劃和派代表出席「論壇」,他和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強國達成經貿合作共識,然後借力中國參與到中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中來。特朗普的現實主義是美國衰落使然,還是其精於現實主義算計?
無論如何,中美兩國達成經貿共識和在「論壇」上相見歡,對中美、對世界、對新經濟周期都是利好。畢竟,攜手共進,帶給全球市場更多信心。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