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巨變。國家也正在發生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的跨越。香港是一個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尤其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對世界正在發生的變遷,對國家正在呈現的發展,香港必須關注。
最近,至少以下三則信息值得香港重視│
四月二十四日,滙控主席范智廉在非正式股東會上稱,由於英國脫歐,滙控集團將會有數千個職位遷往巴黎。
四月二十七日,德銀警告,如果英國脫歐,將會撤出四千個職位,大約是該行在英國僱員總數的一半。十二個月內已裁減三千三百個職位的德銀,之前表示會留在倫敦。而今,卻表示將大規模撤出英國。
四月二十七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刊登其記者Louise Lucas發自香港的一則報道,題目是《中國貨幣市場基金成為全球最大》(Chinese money market fund becomes world's biggest)。
滙控與香港有不一般的關係。這一回,值得香港居民重視的,是滙控因應其總部所在地英國脫歐採取的一項決策。另一家歐洲跨國金融集團德銀的同類決策,進一步反映英國脫歐對於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負面影響。可以預言,沒有了歐盟做依託,倫敦金融中心的前景將是暗淡的。
倫敦國際金融中心走下坡,未必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有利。香港應當引以為鑒的是,如果希望鞏固和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則必須鞏固和加強香港金融中心對內地經濟的依託。
新加坡與香港競爭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排名,最大的弱點和遺憾是,缺乏類似中國內地的依託。香港要珍惜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被《金融時報》稱之為全球貨幣市場基金之最的是,內地背景的中國跨國企業阿里巴巴所設立的「餘額寶基金」。這個由中國著名高科技公司設立、用來存放網絡購物剩餘資金的貨幣市場基金,僅僅四年時間,就以一千六百五十六億美元的託管資金規模,超過規模為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摩根大通(JP Morgan)美國政府貨幣市場基金,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
藉「一帶一路」拓金融服務
《金融時報》的報道指出:「該基金的快速增長,凸顯出中國高科技集團在人民生活中,以及在對金融等政府控制產業的顛覆中扮演的無處不在的角色。」「當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注意到其客戶帳號中日益增加的現金時,這個阿里巴巴主管支付業務的關聯公司轉向了基金管理。客戶帳號中的這些現金,是用來購買從咖啡到出租車服務再到冰箱的各種商品的。」「通過將這些資金歸併入一隻基金,螞蟻金服得以為富餘資金提供回報──這很像英美經紀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客戶資金的處理方式。這隻基金的回報率是百分之三點九三。」
請注意:「餘額寶基金」的做法「很像英美經紀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客戶資金的處理方式」,說明中國人善於利用「後發優勢」。而能夠「後發先至」,躍居全球第一,則證明中國市場的潛力巨大。近幾年,阿里巴巴固然銳意開拓全球市場,但主要的市場仍在內地。另外,這則報道由《金融時報》駐香港記者在香港發出,耐人尋味,透露中國內地的發展同香港和香港國際金融市場息息相關。
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把本地製造業之絕大部分遷至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而忽略本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至近十多年來金融市場愈益依靠內地企業上市和人民幣離岸業務。在可預見未來,隨着人民幣實現充分可兌換、上海建成以人民幣為主的國際金融市場,以及隨着滬港通、深港通機制不斷完善,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和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都將會達至歷史性頂點。對於這樣的前景,特區政府、香港金融界以及社會各界要未雨綢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金融市場苦惱的是資金來源和服務對象。二十年來香港不缺港元和美元資金,卻缺相應的服務對象,以至銀行的港元和美元存款一直多於港元和美元貸款。這樣的局面,需要通過完善香港本地產業結構、實現向知識經濟轉型,同時,借助「一帶一路」拓展國際金融服務來改變。
堅持融入國家主體經濟
近些年,香港有關人士要求中央允許香港人民幣資金池壯大規模,並開放人民幣貸款業務,但是,只要人民幣不能在香港充分流通,隨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崛起,香港人民幣資金池和相應的貸款業務必定很快「見頂」。港幣與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很快將成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目前和可預見未來,香港具優勢的是金融業。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一國兩制」應有之義。在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之際,上述與香港金融市場相關的信息,對香港進一步實踐「一國兩制」具啟迪意義。
英國脫歐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負面影響,啟示香港必須在宏觀層面堅持融入國家主體經濟的大方向。內地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急速發展,則啟示香港必須在中觀層面推進金融市場甚至貨幣體系與內地金融市場和國家貨幣體系的一體化。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