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政府日前宣布,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今日起對澳門進行為期三天的視察。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慶,澳門回歸也有近十八個年頭,如果以「五十年不變」的標準,「一國兩制」的實踐已經進入了中期階段。回歸以來,澳門落實「一國兩制」過程中比較順暢,經濟發展也起了大的飛躍。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張德江委員長視察澳門,顯然有着總結澳門模式,推動「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實踐的重大意義。
澳門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澳門特區和國家、特區和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比較好,對中央政府高度尊重,不是表面化的行為,而是發自內心的。回歸以後,澳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不但要靠自己開發和規劃,同時更要和中央步調保持一致,保持同向、同步的發展。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穩步發展,首要的一條就是與內地加強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國家迅速發展的優勢,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善於借力。比如,澳門主動與內地合作,建設「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蘇澳合作園區」,實施「京澳合作夥伴行動」等,這就大大促進了澳門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澳門市民帶來實質上的利益。
澳門繁榮發展的第二條經驗,是確保特區行政主導體制的有效運作。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前年在北京與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參訪團會面時,曾明確讚揚澳門立法會為確保澳門特區行政主導體制有效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上,澳門回歸近十八年來,經濟大幅增長,民生明顯改善,施政明快高效,市民滿意程度較高,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澳門特區在行政主導的體制下,形成了行政與立法的良好互動關係。雙方根據澳門基本法的規定,互相承認、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共同促進了澳門社會全面的進步和持續發展。
從經濟發展看,從一九九九年到二○一五年,澳門的GDP從五百零二億澳門元增長至三千六百二十七億澳門元,年均增長百分之十六點二;人均GDP從一點五萬美元增長至九點六四萬美元。據世界銀行的排名,澳門人均GDP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這些傲人成績的取得,一方面是澳門各界團結一心,努力奮鬥的結果,另一方面,澳門立法會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沒。正如澳門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所指:「如果立法和行政部門相互不承認、不尊重,忽視了大家都是為了整體經濟的發展,而有關作為不協調,傷害的將是市民。這是我們的一個經驗。」
其三、澳門高度重視維護中央權力,把維護國家安全與維護澳門安全相結合。澳門市民深深明白「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國家統一、安全、發展利益和澳門地區的發展不能截然分開。澳門已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澳門更主動規劃並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的平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是相輔相成的,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的作用和提高地方的自治能力也是相輔相成的。澳門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就是要為國家營造經濟建設的和平環境,表明國家利益應置於意識形態之上,增強全體中華民族包括港澳同胞的凝聚力,發揮兩制優勢,同心協力走向世界。
「一國兩制」的發展和航向已經非常明確,「澳門模式」已經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板。基於國家的核心利益和特區發展的利益,踏踏實實走好這條「一國兩制」實踐的道路,受益的將是特區居民和國家發展。這才是雙贏和多贏的局面。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