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捐血也會鬧出風波\何曉

時間:2017-05-08 03:15:39來源:大公網

  香港紅十字會血液總存量緊張,大批熱心市民連日到輸血中心捐血,上周五單日就破紀錄有超過1700人捐血。一場危機被市民齊心化解,獲得不少讚嘆。不過,事件的發展過程卻並非完美無缺,其間的幾次小風波,甚至一度讓紅十字會輸血中心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

  因為等待時間長,有人評價紅十字會服務安排差。有人見到排隊長龍,掉頭就走。網上也傳出謠言,個別人懷疑血包被送出香港,被或某些機構利用產生利益。紅十字會在社交媒體上的一則鼓勵捐血的帖子,被誤解為冒犯捐助者家人、恐嚇市民捐血,引發公關危機。這些都是本次捐血中的小風波。

  捐血的意義是什麼呢?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以往的廣告語是這樣的─「每次捐血可以救助3個病人」。這樣的口號深入人心。你可以說捐血是一種慈善,因為這一過程就是在尋找志願者。但因為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捐血更成為人類特有的互助行為,是生命間的守護與分享。因此,志願者捐出的血液,可以被簡單視作一種「資源」嗎?在少數質疑者眼中,血包竟然成了私家醫院牟利的工具,甚至有人拒絕捐血,理由竟是擔心血包不能用在港人身上。這些擔憂均已被否定,但狹隘的「資源分配」思維,折射出倫理價值的偏離和缺場。

  這次捐血中還反映出一種負面情緒,最直接體現在對紅十字會一則網絡帖子用語的反感。在本地廣告人看來,這則帖子不過是用了將心比心的方法,但解讀的差異卻是如此之大。這真的只是一場「公關危機」嗎?

  從中國傳統思維來看,捐血救人原本是值得讚揚與鼓勵的義舉,但這次捐血中的風波,卻透露出部分人認識上的偏差以及慣性的負面情緒。如果紅十字會需要在捐血服務上再作思考和研究,那麼,捐血行為本身的倫理價值,是留給社會思考的哲學問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