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樓價不升未必好事/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時間:2017-05-03 03:16:00來源:大公網

  大仔生日,老婆安排去波爾多旅行,「順便」到倫敦和他慶祝一下,我每年也有多次倫敦深度行,算是熟悉這個大都會。那一個下午,我住在「The Shard」這個倫敦地標酒店,看着泰晤士河的美景,想起香港正即將成為年輕的超級大都會,心內既興奮卻也擔憂。撰此文希望以面對香港成長的角度去分享筆者認為的香港人自處之道。

  香港一直以來給人一種大都會的感覺,其實卻從未合乎大都會的規模。根據前特首曾蔭權先生在2007年接受《金融時報》的訪問時表示,香港人口應增加逾四成至1000萬,才能追得上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及倫敦的實力。這象徵了單在人口上香港必須以內地人融合(見配圖,香港不可能不融合內地成為規模充分合格的金融中心及大都會),融合除包括加上境外人士,也代表與境外對流互相遷徙。

  除人口未準備好之外,香港的基建也欠缺和周邊地方的無縫融合。香港人仍視新界是偏遠地方,欠缺一小時圈生活的追求,便知道香港是傳統市區為中心,殖民地時代的新界郊野幾乎被環保人士及政客禁止了發展,令香港欠缺足夠的建設去銜接周邊的經濟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當香港成為大都會是大勢所趨的時候,我們仍不思進取,結果只會令周邊地區有更強勁有力的發展,接收甚至取代了我們不少優勢。

  社會過於追求安逸

  當然,香港人思想上的退步,近年民間追求安逸,認為低效率和慢活才是人生真諦,連立法會也以「拉布」為鬥爭手段,整個社會也來「鬥慢」,但地球又怎樣轉慢一點等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說話果然十分有道理。

  對!地球仍然繼續地轉,變遷會在你慢下腳步的時候無情地離棄你。近年當香港官民也共同追求「樓價升幅慢一點」的時候,當香港樓市辣招成功地令香港樓價跑慢內地一線城市的時候,香港人亦嫌樓價升幅太高的時候,卻不察覺香港樓價升幅比人低,其實亦等於購買力增長比人少。去到一個程度,周邊地方一樣會覺得香港樓日益「抵買」,而香港財富增長落後的購買力根本不夠力去和別人競爭,看地皮買賣,香港發展商幾乎無一爭之力,可見一斑,香港人甚至富豪一味說別人出價瘋癲,顯然仍活在昔日的世界中。

  「期望樓價下跌」的人很可能已踏入了經濟學的錯誤區間:首先,市場並沒有借貸泡沫,量化的貨幣是真的過多,不是假的泡沫;其次,「若樓價升幅少過量化貨幣的增幅」很可能代表香港的財富蒸發,起碼代表購買力會低於樓價升幅合乎量化貨幣比例的城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