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梁振英(前排左四)與代表團參觀南沙自貿區規劃館/中通社
行政長官梁振英正率領眾多官員,訪問珠江三角洲六個城市,以利推動大灣區經濟合作計劃。大灣區規劃建設是國家對香港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香港產業轉型、知識轉型、教育轉型的一個黃金機會。香港如果能夠掌握這個機會,就可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年輕的一代有發展前途,可以向上流動。
香港如果相信了反對派那一套,拒絕和內地經濟進行融合,拒絕大灣區的發展計劃,走向分離主義和自我孤立,香港的經濟就會邊緣化,香港的經濟沒落是必然的。
實現與內地互聯互通
眾所周知,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促進一體化的就是互聯網的革命和人工智能、超級高速電腦、寬帶通訊技術革命。
英國的「經濟學人」還推許深圳是當今的最發達的創新性城市,說從事一般的製造業,投資者的利潤大約為百分之五到十,如果投資創新產業,投資到深圳,回報率達到百分之七十。這種變化的關鍵是什麼?原來,這些地區已經實行了人工智能和製造業、運輸物流業的高度結合,只要掌握一部智能電話,大約五分鐘,就可以解決直達歐洲火車的快運的所有報關和報稅、海關檢查的問題。
每天都有直達的火車到中亞、中東、東歐、西歐。過去走海路,運輸要四十五天,現在在成都把貨物運到倫敦,只需要十五天。運輸成本比航空運輸少,又能減少貿易雙方的貨物儲存量,幾乎每一天都有一班火車,工廠和零售商店不必有存貨。所有的運輸包括貨櫃,都是數碼化的,付貨人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貨物現在已經到達哪一個國家、在貨櫃的哪一個位置。
遺憾的是,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火車運輸這麼頻密,到現在還沒有實現數碼物流管理和報關。大灣區計劃,首先就要使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九個城市通過數碼技術無縫地聯通起來,建立同一個物流網平台。兩地還要建立金融的數碼化聯通平台。香港的金融和服務業,要扮演龍頭城市的角色,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服務。珠江三角洲的的城市群,將會好像三藩市灣區那樣,發展科學技術創新產業,要成為中國的硅谷。香港就是一個金融業的創新中心,大力支援高新科技的發展。
香港還要成為科研機構、國際實驗室、世界一流大學科研合作的中心,成為網羅世界最傑出的科技人才的凝聚力中心,成為「一帶一路」的集資中心,推動全世界的投資者參與「一帶一路」沿線的產業園投資和貿易。
但是,香港反對派和《蘋果日報》對於大灣區計劃全力抹黑和攻擊,預言「大灣區計劃不會成功」,還說「香港會被赤化」,北京想把香港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
這當然不是事實,香港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通用的法律制度、大量的專業人才、大量的國際資金,是任何一個內地城市取代不了的。香港參與大灣區計劃,是中央政府給予了香港一個廣闊的市場,給予了做不完的生意和產業迅速升級的機會,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和利潤。中央政府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為中國的產業革命服務。
向信息技術產業轉型
香港各界人士必須要注意到,第四次產業革命(即人工智能和信息工業和通信的革命)來得很快,和以前的蒸汽機革命、電能革命、互聯網革命完全不同,前者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現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不僅提升人類的生產力,還將會全面顛覆和改變物理世界、數碼世界、生物世界的邊界線,實行互相滲透,互相推動,互相影響,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保護地球、改變商業貿易方式、學習方式、職業方式、人與人相處的方式,改變了社會結構的方式。
這種改變是和世界一體化相輔相成的,美國的特朗普採取了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和逆全球一體化的政策,實際上是開歷史倒車。反對派追隨特朗普路線,反對大灣區計劃,反對香港的物流網和內地互通,反對高鐵建設,反對「一地兩檢」,反對成立科技局,反對建立智慧產業,他們也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肯定會失敗。
現在韓國、新加坡都已經直接提倡一年級就要教導小孩學習編寫數碼程式,香港人的數碼教育,已經淪為亞洲的第四位。韓國、新加坡的小學正在教小朋友寫App,培養他們成為數碼新時代的新人。目前教協在學生人數減少、教師過多的情況下,仍然在爭取所謂將教院畢業生變為正式老師。對於適應知識經濟的教育改革一字不提。
第四次產業革命來勢洶湧,事實告訴我們,今後五年,大量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將會取代大量勞力密集的重複的勞動或者製造業勞動,一大批低文化的勞動者將會失去自己的崗位。大約是十五年之後,將有一半的大學畢業專業人士失去自己的職業崗位,被機器人或者數碼自動化所取代。中產階級貧窮化的現象更加明顯。香港的反對派反對大灣區計劃,反對利用內地的市場和「一帶一路」的市場助力香港產業升級,無異於要砸碎香港人的飯碗,要把香港經濟帶到死胡同。
這是香港生死存亡之爭,這是七百萬人活路之爭。香港迎接大灣區計劃,迎接第四次產業革命,時不我待,現在就要行動。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