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穆迪發表報告指,追蹤11家上市內銀(當中包括建行及中行)發現,企業貸款增長和盈利能力持續受壓,惟對資產質素的影響仍然可控 /資料圖片
內銀股上月公布2016全年業績之後,評級機構穆迪根據業績報告加以分析,發現在追蹤的11家上市銀行,因中國經濟增速溫和放緩影響,內銀的企業貸款增長和盈利能力持續受壓,惟對資產質素的影響仍然可控。根據業績報告內列示的帳面不良貸款率,內銀的資產質素亦未見嚴重惡化跡象。整體而言,內銀的資本水平和流動性保持穩定,惟小型銀行在這兩方面的表現相對遜色,主要是其資產增長速度較快。/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報告指出,11家上市內銀在2016年的平均貸款增長率為12%,而2015年則為10%。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繼續跑贏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穆迪助理副總裁/分析師萬穎在報告中指出,內地樓市暢旺,按揭貸款成為推動內銀整體貸款增長的主要動力,去年的平均增長率高達33%;雖然股份制銀行的按揭貸款增速較大型銀行快,惟其按揭貸款佔整體貸款的比率,相對仍低於大型銀行。另方面,企業貸款去年平均增長5%,較2015年的7%為低,股份制銀行的增速再次跑贏大市。
盈利能力續受壓
資產質素方面,內銀的不良貸款率在帳面數字上大致保持穩定,逾期90日的新增不良貸款總體而言有所改善。以新增不良貸款率計算,2016下半年為0.71%,低於2016上半年的1.26%,以及2015下半年的1.04%。
此外,關注類貸款(即貸款質素較差,但未至於跌入不良貸款類別)於2016下半年亦平均下跌15點子至3.46%。儘管困擾內銀多時的不良貸款有企穩跡象,穆迪預期內銀的資產質素仍然面對下行壓力,原因包括企業槓桿仍在上升,以及在樓價急升下銀行的按揭貸款亦大量增加。另方面,來自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採礦業的不良貸款率,去年平均依次增加0.8、1.0和1.6個百分點。
在2016年,內銀的盈利能力持續受壓,例如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ROA)持續下滑,主要是因為淨息差(NIM)進一步收窄,以及貸款減值撥備上升。儘管內銀都盡力拓展其手續費收入,惟淨利息收入(NII)仍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佔整體收入大約70%,故於資金成本上升壓力持續之下,淨利息收入預料仍然受壓。在11家銀行之中,其ROA由2015年的1.15%跌至去年的1.05%。
小型銀行營運風險較大
整體而言,內銀的資本水平和流動性大致保持穩定,不過,由於股份制銀行的資產增長速度相對較快,故在這兩方面的表現亦相對較弱。萬穎特別指出,小型銀行的存款基礎相對薄弱,故對銀行間的資金拆借需求上升,加上其資金年期(tenor)在2016下半年有所縮減,當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這些小型銀行亦面臨較大的營運風險。
報告內提及的11家上市內銀,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這五家國有大行;其他的股份制銀行,計有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以及浙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