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準確判斷港人最大關切/楊 堅

時間:2017-03-20 03:15:42來源:大公網

  有一種觀點:目前港人最大關切不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是盡快修補社會的嚴重撕裂。

  三月十一日,《信報》「政局筆記」刊發《如何同行團結 重回正軌》一文(作者江麗芬),就持這樣的觀點。該文稱:「相信沒有人否認,香港這幾年的問題真的很多,既要面對,還要解決,因此無權無票的市民,其實也想選出一位特首,可以回應社會的訴求。本報最近再次委託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誰出任特首的受訪者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相信對方『能夠修補社會撕裂關係』,佔百分之二十九點七;其次才是『改善民生』,有百分之二十六點八。至於『能夠捍衛人權、自由與法治等核心價值』的則排第三,有百分之十五點六;而建制派經常掛在口邊、要『得到中央信任』則只有百分之十點三。」該文還引證:「去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本報也曾委託中大進行特首選舉相關的民調,當時受訪者被問到下任特首最重要該有哪方面的能力,結果四成二人認為能夠『修補社會撕裂關係』,至於認為要『解決房屋、貧窮等民生問題』的,則排第二,有百分之二十八點六。」於是,作者下結論:「兩次民調相隔差不多近半年,得出的結果大致相同,最多受訪者認為『修補撕裂』是特首必須面對的最重要工作。至於持此信念的人,其實不限於某一階層、教育、政治取向,可以說是跨界別的期許。」

  但是,有兩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和回答。一是,自「佔中」以來港人最大關切,是否能夠簡單地歸結為對某一社會現象或者某一類公共政策議題的優先關注?二是,究竟應當如何回應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港人的最大關切?

  近一兩年來,各類民意調查的結果,有的確如上文所述,有的卻是以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重;唯有把一系列具體問題聯繫起來深入全面地分析,才能看清楚港人最大關切究竟是什麼。

  社會撕裂源於多種矛盾

  社會嚴重撕裂,既是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急劇惡化的表現,也是香港經濟轉型乏善可陳、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表現。「佔中」之所以發生,固然是因為反對派企圖奪取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權,是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所造成;但是,一部分青年成為「佔中」運動的實際領袖和骨幹,並成為冒起於「佔中」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主體,在頗大程度上同經濟轉型蹉跎、社會向上流動滯緩、樓價不斷上漲等經濟民生問題相關。如果以為只要政治矛盾有所紓緩,社會撕裂就能有所修補,那麼,至少是低估了香港政治經濟民生多種結構性深層次矛盾相互糾纏所形成的局面的複雜性。

  即使就紓緩政治矛盾而言,也不是選舉曾俊華當行政長官就能成功。

  的確,在三位行政長官候選人中,胡國興所獲提名全部來自反對派選委,林鄭月娥提名全部來自建制派選委,唯曾俊華所獲提名來自兩大政治派別。曾俊華所獲一百六十五個提名,三十五個來自建制派選委,其餘絕大多數來自反對派選委。有人以多年來大多數地區直選得票歸屬反對派,而投射在曾俊華所得提名上的政治光譜同香港政治生態相稱為理由,稱曾俊華有能力帶領香港走向團結和和諧。但是,這種推論經不起推敲。

  對前途和命運的關切

  曾俊華之所以依靠反對派相助躋身行政長官候選人之列,是因為他公然同情「本土主義」,更是因為他在重啟關於普選的政制改革問題上公然迎合反對派的政治主張。概言之,他不是超然於香港政治兩大對抗陣營,而具有當香港政治「共主」的資格,而是蛻變為反對派代言人、喪失建制派基本立場,而勉強取得競逐行政長官的機會。

  誠然,獲中央信任、受建制派支持、具備管治能力、為相當多港人擁護的林鄭月娥當選行政長官,無法很快修補社會撕裂。但是,曾俊華假如當選,則他必須在兩大對抗政治陣營之間選一邊站,不僅不可能修補社會撕裂,甚至會加劇社會動盪。

  全面深入地分析香港大多數居民的思想和情緒,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表面看,困擾他們的是一個又一個政治、經濟、民生等公共政策問題,其實,根子在於他們對這座城市、進而對自己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命運感到迷茫或困惑。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以來,香港大多數居民對於香港以及他們自己和家庭的前途和命運的信心,是建立在兩大信念的基礎上。一是他們相信,只要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變,就能確保香港繁榮穩定。二是他們以為,只要按照倫敦在「九七」前設定的代議政制改革軌道走向「真普選」,就能實現「還政於民」。然而,由於種種因素,這兩大信念都遭受了強烈打擊而動搖。香港社會瀰漫着一種消極情緒:香港怎麼了?我們在哪裏?究竟向何處去?這才是港人的最大關切。回應港人最大關切,必須回答這些問題。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