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在周三如期加息四分一厘,並暗示年內將繼續加息,令人相信該局已進入了加息周期。根據對上兩次經驗,聯儲局一旦開展加息周期,全球股市都會向上,直至周期完畢。但今次是否出現同一情況則比較難估計,原因是在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已大不如前,曾經推動增長的全球化動力亦日漸轉弱。
美國對上兩次加息的周期分別是在1999年7月至2000年5月,和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在這兩次周期中,摩根士丹利全球指數分別升了一成四和三成,原因是美國經濟當時仍具有強大的增長動力,其他地區受惠於美國增長下,經濟發展亦得以加速,股市亦自然會反映出這種形勢。
但問題是,對上兩次加息時,美國經濟增長都介乎3%至5%之間,但現時增長率則只有不足2%。而且,美國經濟因為憧憬總統特朗普的減稅政策而近月表現理想,不論房屋、消費物價、製造業、新增職位都有不俗的表現,但當憧憬過後,日後是否有同樣理想的表現,無人可以保證。
更重要的是,美國上兩次加息時,都正值經濟全球化最興盛之年。1999年至2000年是科網經濟的年代,曾令美國經濟的生產力大大提升之餘,互聯網這個概念亦正方興未艾,對全球商業和貿易等帶來了極大的刺激作用。而在2004年至2006年間,更是全球貿易增長的高峰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貨品和服務按年比較指數顯示,2000年至2005年年間,增長率平均處於6.5%。
然而,隨着民粹主義抬頭,貿易保護主義死灰復燃,以及地緣問題日益複雜,全球貿易增長在2010年經過高峰期後便一直轉弱。有關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這個增長率平均只有3.6%,是全盛時期的一半,這解釋到為何全球經濟增長在這數年間一直裹足不前。
沒有了美國昔日的強勁動力作後盾,加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在特朗普任內加速滋長,未來全球化的進程難望看好,全球股市能否重演對上兩次美國加息周期時的升勢實在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