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近期通脹都有升溫的跡象,但除了美國因為特朗普政策有可能推高通脹率外,其他如歐洲和日本所謂通脹升溫,其實只是受到油價影響,油價一旦回落,所謂的通脹便會再次消失。
歐洲中央銀行周四公布二月份通脹率升至2%,已超出了央行所定下的目標,但是,主要原因只是受油價上升的影響,扣除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項目後,核心通脹率其實只有0.9%,已是連續三個月不變。至於周五公布最新通脹數據的日本,整體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0.4%,雖然核心指數錄得了0.1%升幅,為2015年來首見,但是,其核心指數亦包括能源在內,若扣除能源和食品,升幅則仍然停留在0.2%不變,可見核心通脹上升亦是受到能源價格上升所帶動。日本方面,石油價格在二月份亦按年大升了9.2%,其他項目亦無大變動。可見兩個地區通脹主要是受能源價格左右。
本來,商品價格在年初曾大升,令通脹預期升溫,可是,商品價格近月又再回軟,商品價格將難繼續支撐通脹預期升溫。至於食品方面,雖然食品價格近期有回升,聯合國農糧組織昨日剛公布二月份食品價格錄得輕微上升,但是對整體通脹的推動力,始終未及能源。
反而,美國的情況則有點不同,一月份扣除能源和食品後,個人核心消費物價指數仍大升0.3%,創下2012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而按年升幅亦已接近聯儲局目標的水平,這充分說明,在企業和消費者憧憬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會大規模減稅、美國經濟持續好轉下,企業的提價能力亦因而繼續增加。這從供應管理協會周三公布的製造業數據顯示,支付價格的指數創下2011年以來第二高,便可見一斑。
因此,美國近日出現的通脹率明顯地不像日本和歐洲般依靠能源價格上升所帶動,而是由需求增加令企業加薪和提價能力增加所帶動,所以油價一旦再次回落,對美國通脹率的影響,將不如歐元區和日本般大。換句話說,目前只有美國有條件收緊貨幣政策,日本和歐元區的條件則還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