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上絲綢之路協會顧問、香港航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春林認為,以香港現時的航運基礎,若加以適當的發展,一定能成功\大公報記者林靜文攝
【大公報訊】記者林靜文報道: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昨日舉辦《香港航運業在「一帶一路」下的發展前景》講座,面對本港航運業現時的挑戰,海上絲綢之路協會顧問、香港航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春林提出三大對策,包括成立香港海運港口物流管理局;整合現有資源,成立業界智庫;以及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機,建設粵港澳國際航運中心。
政府對航運業重視不夠
香港港口的國際排名連年下跌,引發外界對香港航運競爭力和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質疑。王春林認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其實並不是單靠港口吞吐量的多少來衡量,反指「上海港吞吐量雖然是全球第一,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他強調以香港現時的航運基礎,若加以適當的發展,一定能成功。
王春林表示,香港毋須太過在意港口排名,反而應該留意和學習內地港口在崛起時的「企圖心」,「青島港要建立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廈門要成為東南亞國際航運中心,這種『企圖心』是香港現在最為缺乏的。」他指出,航運業作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另外,目前香港港口貨物以轉口貨為主,他坦言,若內地進一步開放沿海運輸權,對香港港口是一個大災難,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應盡快與內地政府進行協商。
反觀競爭對手新加坡,早年已成立海事和港口局統籌港口管理和服務,後來又成立新加坡海事基金以加強公營機構及私營企業間的溝通,同時制定一系列稅收優惠等。
另面對船東聯盟化的趨勢,新加坡政府也積極拜訪各大聯盟,吸引其到當地港口掛靠。截至去年底止,共有130多家國際航運集團及5000多家航運組織機構,逾17萬航運人才在新加坡聚集,為當地GDP貢獻7%。
王春林直言,香港政府及其政策對航運業的支持和重視度不夠,政府內部也缺乏專職專家協助制定航運政策,加上缺乏有效的營銷和推廣,呼籲政府盡快成立香港海運港口物流管理局,強調這是一個政策局,要有責、有權、有人和有錢,為香港航運港口物流業制定有進取心的宏觀中、長期戰略。
香港同時能向新加坡學習,採取商業和人性化手段,以各種形式向各地政府、公司及研究機構進行營銷。
宜整合資源 設業界智庫
該局還需整合政府和民間資源,幫助航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項目,促成航運港口物流企業與中國國企和民企進行合作,還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吸引國內外貿易商、船東、租賃公司進駐香港。
此外,應整合現有資源,成立業界智庫,加強對內地和各區政經民情研究;有重點地選取相關持份者作為研究對象。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吃深、吃透,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可操作的方案供業界參考和實施。
最後,他又提出,要建設粵港澳國際航運中心,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機,取得新的戰略制高點,同時尋求錯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