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全球化浪潮下的貿易衝突(二)

時間:2017-02-22 03:15:36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進口商品中對美國依賴度較高的產品主要是部分農產品、動物製品、運輸設備和部分高科技機械設備

  金融危機過後,全球經濟增長缺乏強勁的復甦動力,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據WTO(世貿組織)統計,2015年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數量較2014年高43%。其中,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顯示出了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並多次發表貿易保護主義言論。中美作為最重要的貿易活動參與者,分別佔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16%和10%,兩國之間的貿易夥伴關係將對全球貿易和投資活動產生溢出效應,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的復甦進程。

  受全球需求疲弱特別是資本開支削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綜合影響,過去三年全球出口增長持續低於GDP增速。根據WTO統計,全球出口價值2016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4.4%,2015年下降13%,而2014年和2013年分別增長0.2%和2.4%。另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顯示,疲軟的經濟增長,特別是資本支出放緩是造成貨物進口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外,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在降低商品出口的同時,也抑制了商品出口依賴國的進口需求。

  美國倚重高新技術長項

  中美互為雙方重要的貿易夥伴。從美國角度來看,中國是僅次於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16年前十一個月與中國進出口貿易佔美國進出口總額的15.8%,略低於歐盟的18.9%;同時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商品進口國,從中國進口額約佔美國進口總額的21%,2015年和2016年前十一個月,美國分別從中國進口了4819億及4234億美元的商品。從中國角度來看,與美國進出口總額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4.1%,略低於歐盟的14.8%;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夥伴,對美國出口佔中國出口的比重在18.4%,高於歐盟的16.2%、日本的13.7%和東盟的12.2%。

  從雙方貿易結構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具有較強互補性,這是由兩國不同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技術條件和比較優勢所決定的,短期難以改變。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集中在以服裝、鞋帽、傢具等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商品,以及中國佔據終端組裝環節的通用設備、辦公設備和電子設備等機電設備產品。2015年,服裝鞋靴、傢具箱包、玩具等其他雜項製品和機械設備分別佔美國從華進口額的10.8%、6%、14.5%和48.7%。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則集中在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機械設備、運輸設備、非食用原料和化學原料產品。2015年,機械設備、運輸設備、油籽及含油果實、化學原料分別佔美國對華出口的22.4%、22.7%、9.1%和11.9%。

  整體來看,中美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憑藉低廉要素成本優勢向美國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美國則憑藉其全球人才中心和高新技術優勢向中國出口高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產品。但由於中國製造業全產業鏈特點,以及美國製造業仍在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中美貿易之間也存在一些競爭領域,主要集中在部分機械設備、電子電器、金屬製成品等。從最近幾年美國針對中國實施的反傾銷和反補貼制裁來看,主要集中在輪胎、鋼鐵、原材料等。

  中國依賴要素成本優勢

  在貿易相互依賴度來看,美國對中國依賴程度較大的進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旅行箱包、鞋靴、玩具為主的雜項製品、辦公機械設備和電信設備上。2015年,從中國進口的旅行箱包、鞋靴、辦公機械設備、電信設備和傢具分別佔美國各商品進口總額的64.5%、62.5%、60.4%、54%和46.7%;同時,中國進口商品中對美國依賴度較高的產品主要是部分農產品、動物製品、運輸設備和部分高科技機械設備。2015年,從美國進口的飼料、穀物、皮毛、運輸設備、通用設備分別佔各商品進口總額的48.5%、24.2%、31.8%、26.7%和10.3%。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對美國保持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但中國很大程度上憑藉要素成本優勢,扮演了全球出口商品的組裝中心角色,而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仍需要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地區進口。據WTO和OECD(經合組織)基於全球產業鏈最新測算,2011年中國製造業出口中,來自國內生產貢獻比例為60%,而來自國外生產貢獻達到40%。

  以家用電子電器行業為例,中國2014年家用電子電器產品出口1064億美元,產生貿易順差855億美元,其中對美國貿易順差244億美元,但同期中國電子器件和儀器設備進口3417億美元,產生貿易逆差1280億美元。其中從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進口電子器件和儀器設備近2000億美元,對以上三個地區產生貿易逆差1618億美元。

  另據專業機構對iPhone產業鏈研究表明,iPhone的大部分零件是在亞歐大陸多個國家生產,而中國所做的只是裝配運輸出口這最後一步,2009年中國向美國出口iPhone產品產生貿易順差19億美元,但從產業鏈增加值角度來看,在iPhone產品上美國對中國產生近0.5億美元順差,對日本、德國和韓國分別產生0.56億、0.2億和0.14億美元逆差。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該系列首篇文章刊登於《大公報》2月17日A13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