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梁 紅
1月中國外匯儲備小幅下降123億美元至2.9982萬億美元,降幅較去年12月份的411億美元有所收窄。這是去年7月份以來連續第七個月下滑。以SDR(特別提款權)計值,外儲則從去年12月份的2.2394億降至2.2065億。此外,1月份中國黃金儲備保持在5924萬盎司(即1842.6噸)不變,但對應美元估值環比增加5.0%至713億美元。
外儲降幅收窄得益於弱勢美元帶來的估值擴張。在去年底加息預期兌現之後,伴隨「特朗普交易」動能的衰減,1月份美元指數下跌,錄得2.6%的單月降幅。相應地,日圓、歐元和英鎊分別對美元升值3.7%、2.6%和1.9%。根據我們測算的中國外儲貨幣構成(美元佔66.7%,歐元佔19.6%,英鎊佔10.6%,日圓佔3.1%),1月份主要匯率的變動造成中國外儲的美元估值增加約252億美元。
受個人購匯增加等因素影響,1月分外匯實際流出規模環比擴大。剔除估值效應後,1月分外儲變動所隱含的當月外匯流出規模為375億美元,高於12月份同口徑下的309億美元。個人5萬美元換匯額度更新之後,人民幣貶值預期遭遇春節假期出境遊等實際用匯需求,1月份個人購匯應有明顯增加。實際上,1月份在岸外匯日均交易量較上月顯著下降36.3%至214億美元,機構交易相對清淡。去年底以來,監管部門在對外併購、直接投資等多方面陸續收緊了外匯管理,機構資本外流應已有所緩解,而個人購匯增加或是1月外匯流出之主因。
人幣匯率短期承壓
破「三」會帶來一定的心理衝擊,但不改變中國外儲充足的基本形勢。評估外儲充足情況要考慮多項指標。我們的分析表明,3萬億美元仍遠滿足所有傳統充足率指標,包括三個月進口覆蓋、1倍短期債務覆蓋、IMF綜合充足指標等,而對廣義貨幣M2覆蓋尚有不足─這是薄弱環節,但即便4萬億也不夠。因此,從各項指標看,充足的依然充足、不足的依然不足。根據我們的測算,在2.6萬億美元以上,外儲規模尚不構成中國國際收支安全的威脅。
破「三」帶來的心理衝擊可能使人民幣短期承壓,增加央行政策平衡的難度。實際上,央行盡力緩解外儲下滑的政策意圖已較明顯,而且已經、並正在採取「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措施,後續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同時,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經濟活動保持穩健,貨幣政策正逐步退出寬鬆。如果經濟以及政策環境趨於穩定,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緩解,出口企業大量未匯回或未結匯的外匯收益終將回流中國、增加外匯流入。往前看,我們認為中國外儲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