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將正式主掌白宮,中美關係或將迎來新的發展路徑,這一「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的演化趨勢,無疑對亞太乃至全球局勢都有深遠影響。近年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已讓中美在「戰略互疑」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而缺少外交履歷、立場捉摸不定的特朗普,更為兩國互動平添了不少未知。
對兩國相關決策者而言,此時尤有必要重新審視各自宏觀利益與具體戰略議題,以合作精神將中美關係從對立的懸崖邊緣拉回。這是美國海軍學院副教授Lyle J. Goldstein在其近作《Meeting China Halfway: How to Defuse the Emerging US-China Rivalry》中的呼籲。本次訪問中,Goldstein教授對中美關係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沈:在《Meeting China Halfway》中,你對中美雙方互相尊重戰略利益、改善雙邊關係提出了眾多具體政策建議,以期中美通過一系列議題上的互動形成「合作螺旋」(cooperation spiral)。你認為什麼是合適的「催化劑」?
Goldstein:在今天的國際政治舞台上,領導人的互動對促進國家間關係發展起關鍵作用。一個例子是奧巴馬與習近平在加州安納伯格的「莊園會晤」,二人不設具體議程的交流對增進彼此了解非常重要。「莊園會晤」取得的短期成效頗為有限,但它代表的溝通模式值得提倡。同時,我們需要類似上世紀基辛格與周恩來那樣具有遠見和大局觀的外交家,為兩國關係發展掌舵。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對「危機」的解讀在今天也有借鑒意義:危險中亦可能有機會。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美一度因台灣問題處於武裝衝突邊緣,隨後兩國關係突然大幅好轉。這樣的變化看似奇怪,其實自有其邏輯:當兩國決策者切身意識到矛盾累積程度,以及一旦爆發衝突的嚴重後果時,反而有可能大幅度修訂外交政策,以免災難性結果。目前或可預計,中美接下來數年會遭遇種種危機,但雙方決策者也有希望把握機會,重設兩國關係走向。
沈:從中國的視角來看,不少輿論分析認為,隨着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其對國際事務的話語權也理應不斷擴大。而近年美國始終不承認自己國際影響力相對下滑的事實,反而指責中國過於強勢。中國民族主義者亦認為,美國指責中國的用意是為了繼續維持美國作為唯一全球性超級大國的地位。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觀點?
Goldstein:今日的美國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以我在海軍學院的了解,美國軍事力量在全球依舊是首屈一指的。美國在不少經濟領域的增長潛力也相當大。當然,美國社會內部也面臨諸多問題,如槍支暴力等。如比較中美,內部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可能相若。美國目前將過多能量放在對外事務上,而在應對國內社會問題時非常乏力。現在特朗普將國內議題擺在首位,我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過去美國過分捲入全球事務,但本身的實力和能力不能支撐其在全球的領導地位,這對美國的戰略信譽造成了嚴重損失。我並不樂意看見美國長期保持全球霸權地位,美國在經濟、軍事等領域仍將維持「超級大國」地位,不過中國很快也將成為類似的「超級大國」。我認為未來的世界格局應是多極化,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其他關鍵中等國家如何在國際格局中扮演更顯著的角色。
沈:你所描繪的國際格局並非「G2」(兩極治理),但根據你在書中對中美關係發展前景的論述,要達成多極化格局,還是有賴於中美在各關鍵議題領域達成共識並着手推動。在某種程度上,這亦可以被視作一種G2模式,即中美兩大國主導的多極化。在這一過程中第三方國家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們的利益訴求會否被犧牲?
Goldstein:目前無論是中美兩國政府還是其他國家,都對G2模式表示拒絕。但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國際政治的現實:G2模式對多邊治理的實踐有重要影響,在很多事務上唯有中美達成共識並着手推動,其他國家才有機會在此基礎上參與治理,並取得實質性突破。談到第三方國家或地區的利益,中美在制定相關外交政策時,無疑要嚴肅對待第三方的利益訴求。同時,相信在亞太地區各國都應就一個基本事實達成共識:中美關係的改善對區域內各方都有好處,中美若爆發實質性衝突,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沈:目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就對華政策頻繁做出誇張的表態,各大媒體、分析者疲於解讀特朗普在不同議題上捉摸不定的立場,迄今特朗普的整體外交政策框架依然不甚清晰。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Goldstein:社交媒體在政策發布和解讀環節扮演了非常負面的角色。隨着特朗普在Twitter上的頻繁表態和各方隨之而來的解讀,中美當下圍繞政策議題進行的公共輿論溝通,正朝不好的方向發展。一個必須澄清的事實是,一項重要決策背後的考量,不可能在一百四十個字符內清楚說明。真實的決策過程是複雜的,而社交媒體碎片化的表達方式將其過分簡化,僅剩下抽象、幼稚的立場表述。不少媒體也過分關注政客、評論人士在社交網絡上的言論。事實上,還有相當多的嚴肅政策研究不曾見於社交網絡,而它們對國家政策制定發揮着重要作用。以中美關係和對華政策為例,就我所知,在美國的嚴肅政策研究者,多認為中美關係改善對各方都有利,刻意製造衝突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需進一步強調,國家間「合作」本身確實是無聊的。雙方就各項政策議題的細節進行談判的過程,遠不如兩國軍方展示新式武器、外事官員互相指責的情形引人關注。比起「衝突」,「合作」確實缺乏新聞熱度,但後者才是我們為當下社會和後代利益所更應關注的。
本文由香港政策研究所國際關係中心沈旭暉策劃,黃思為筆錄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