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林鄭傳媒的謬誤/聞昱行

時間:2017-01-17 03:17:59來源:大公網

  新年伊始,香港成立了一家叫眾新聞的網媒。近年傳統媒體形勢不佳,媒體人紛紛轉向新媒體求變。一家新網媒成立當然是好事。眾新聞匯集前明報總編劉進圖、前明報執行總編安裕、前信報副總編楊興健和前記協主席麥燕庭等新聞界前輩。自稱「無黨無派,熱愛香港,希望推動公共參與,一同維繫香港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等核心價值」,「不設既定政治立場或政策傾向」。理想是「在紛亂時局裏,明辨是非;於不安躁動中,堅持公正理性;處身急風暴雨,站穩專業自主」。

  如果真能如此,這在目前香港媒體兩極分化的對立氣氛中,不失為美事。可是從第一天開始,眾新聞的公正性就成疑。

  夾帶「私貨」攻擊梁振英

  第一天的頭條新聞是有關特首梁振英的UGL股份部分股權易手的調查。這作為打響頭炮的新聞亦無不可,但文章中卻犯了無法原諒的錯誤。在介紹背景時,文章寫道:協議揭露梁振英答應出任UGL的推薦人及顧問,梁更簽名附註:「provided that such assistance does not create any conflict of interest. 」(有關協助不會構成利益衝突)。

  這裏的中文翻譯出現嚴重錯誤,完全忽視了英文中的「provided」這個單詞。「Provided」是「有條件」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應該理解為,梁振英看過這份協議的時候,認可這份協議,但提出他認可的前提是,相關協助不會構成利益衝突。但是新聞中的中文翻譯,則誤導讀者認為,梁振英自己說這些協助不會構成利益衝突。於是,中文翻譯漏掉了一個英文單詞,意思和原文截然相反。

  應該指出,「Provided」的這個含義不是高深的英文問題,相信有中學畢業程度的學生都能正確領會其意思。在這麼簡單的問題上犯錯,很難不令人質疑,這到底是無心之失,還是故意扭曲。進而更令人質疑,這些報道是否已經帶有編輯和記者的強烈傾向,夾帶「私貨」。這對一家旨在提供「客觀、準確、公允的優質新聞」的新聞機構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一月十二日的新聞更令人質疑這家網媒的專業性。同樣是頭條新聞,標題是《林鄭小六文 學者讚文筆華麗但「無自己」》。眾新聞記者把林鄭月娥在小學六年級時寫的一篇描寫秋天的作文《秋郊原野》,在據稱是「隱去作者姓名」的情況下,拿給港大一位中文教師何偉幟博士點評。記者先說何「大讚文章的布局和心機『絕無僅有』,中六學生也未必寫得出來。」隨後說:(何)只會給一個「A-」評分,原因是文章「無自己」。何認為,一篇傳頌千世的遊記,能夠看其文、知其人,但作者在文中沒有透露自己是誰、和誰一起賞秋色、心情如何等。他認為作者不願意被人窺探內心世界,或被訓練成不需要被人了解,直言:「一個小六學生的話,我會欣賞童心多過文筆。」何評價文章:文筆華麗,但不願意和人分享自己想法,令人看不透她。

  林鄭月娥小學六年級的作文文采,是否真的像何老師評價那樣「中學六年級」也寫不出,見仁見智。但新聞報道的重點顯然不在這裏,而是強調林鄭「無自己」,「不願意被別人了解」,「不願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令人看不透。」

  須知小學生的作文,還處於模仿、鍛煉、嘗試和受指導的階段,並不是什麼成熟的作品。用這種方式寫作,也有可能是當時老師的訓練要求。那些被選上作文集的文章,更可能經過後期的指導、提煉和優化。就算是真正的兒童心理專家,也不可能僅根據一篇作文,去分析某個兒童的心理狀態。

  這位何老師「主要負責商學院、醫學院實用中文課程」,既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更不是兒童心理學專家,是否能從短短一篇文章中,看出這麼嚴重的個人心理問題,實在有疑問。何況他一時要與傳頌千世的遊記相比,一時又說要欣賞童真,標準混亂不堪。

  當然,我估計何老師可能只是就作文的一般評論,但在記者的行文中,卻誤導成對林鄭的個人心理評論。

  況且,就算林鄭的小學六年級作文,真的反映她當時如此嚴重「不願意被別人了解」,這和現在五十九歲的林鄭月娥能畫上等號嗎?因此,這篇新聞即便有一定的趣味性,它值得擺上新聞網站的最頭條嗎?這種處理手法的政治用意,無非是對將參選特首的政治人物的人格抹黑。

  假借分析貶低林鄭月娥

  他們的另一篇重頭系列《民意數據分析》,「整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原始數據,分析官員民望結構」。六篇的標題如下:《林鄭月娥民望跌至任內新低》、《一張互動圖話你知 財爺點贏林鄭》、《大專學歷受訪者抗拒林鄭 六成支持財爺》、《曾俊華贏80、90後民望》、《專才挺財爺 主婦撐起林鄭》、《林鄭推扶貧 低收入者較撐財爺》。

從標題可看到其傾向性極為明顯。一篇的標題就直接強調,曾俊華贏林鄭。其他的標題對林鄭要麼是負面用詞(抗拒),要麼暗示她吃力不討好(力推扶貧還不被低收入者支持),要麼只提曾俊華佔優的群體(如八十、九十後民望高)。唯一正面提及林鄭的就只有《專才挺財爺 主婦撐起林鄭》。但還是強調專才(精英)挺財爺,支持林鄭的就只有「主婦」。根據性別學者何式凝的說法,主婦在香港社會長期被標籤化為沒文化的群體(何式凝《從情慾、倫理與權力看香港的兩性問題》第六章)。雖然這裏記者沒用更標籤化的「師奶」字眼。

  從成立至今,眾新聞的內容絕大部分是香港特首選舉及相關的新聞(如西九),其報道手法遠離了其標榜的「公正理性,專業自主」,實在令人失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