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管局透過「匯思」專欄撰文,透露外匯基金去年的投資表現未必理想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余偉文昨撰文表示,進入後量寬時代,投資前景多變難測,外匯基金短期回報,包括季度或年度的回報,會受到更大的壓力,「甚至可能出現短期虧損」;此外,外匯基金派發予政府和法定機構的投資回報(並非支付與財政儲備款項),2016年的派息率已下調至3.3%,未來或會進一步下調。/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外匯基金對上一次錄得全年投資虧損是2015年的事,當年錄得158億元虧損(或負回報0.6%);若以季度計,最近一次虧損是2015年第三季,當時錄638億元虧損。
自1994年以來,外匯基金只有兩年錄得投資虧損;另一次是於2008年,當年錄得5.6%負回報。
余偉文連續第二日透過「匯思」專欄撰文,言語間隱約透露外匯基金去年的投資表現未必理想。不過他指出,畢竟外匯基金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港元和香港金融體系穩定,因此「有必要專注中、長期的整體表現」。
2016年派息率降至3.3%
外匯基金投資回報的派息,是政府和一些法定機構的部分收入來源。自2007年開始,每年派息率是按照「投資組合」過去六年平均回報率計算,並有不低於零回報的「保本」安排。
余偉文說,受惠於2010年以前「投資組合」普遍較高的回報,過去數年間政府和這些法定機構收取的利息,每年達5%至6%。然而,隨着近年較低的投資回報開始被納入計算,2016年派息率已降至3.3%。
在2002至2010年期間(不計200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而導致投資虧損),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介乎3.1%至11.8%不等。若以2001至2015年的十五年平均數計算,外匯基金的長期回報為3.8%,高於同期間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9%;將時間再拉長一點,由1994至2015年,平均投資回報為5%,同樣高於2.2%的通脹水平。
減持非美元非港元計價資產
因應外部投資環境的多變難測,外匯基金在最近兩、三年亦採取一連串的防禦策略,以提高外匯基金面對不同市場環境的韌力,分別是減少長期債券、增持短債及現金,應對因預期美國利率上升而拖低債券估值的衝擊;以及大幅減持非美元、非港元計價資產,將其他幣種計價的資產比重由2014年底17.5%降至2015年底12.6%,抵銷強美元造成非美元資產出現匯兌損失的影響。
為爭取較穩定、較高的長線回報,外匯基金近年開始加快多元化投資的步伐。截至2015年底,「長期增長組合」的已投資總額市值達1421億港元(詳見附圖),佔外匯基金可投資資產(即扣除支持聯匯制度、高流動性的「支持組合」)約9%,未來仍有上升空間。
引入「風險因素分析」
余偉文指出,隨着多元化提速,風險管控的難度也必然增加,金管局借鑑了一些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的做法,引入「風險因素分析」。簡單而言,風險因素分析是通過數據和模型,深入分析各種資產受制於哪些風險因素,評估資產在不同宏觀環境下的回報和風險,並結合對未來宏觀經濟的展望,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適當地配置資產,以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的回報,和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穩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