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貨櫃碼頭過去連續十多年膺全球最繁忙貨櫃碼頭
70年代初期,鍾志雄與眾多有志青年一起,加入了當時方興未艾的貨櫃車司機行列,他說,「貨櫃車又大又長,揸起身好威武,很有優越感。」後來,內地港口崛起,這種優越感漸漸地消失了,「82年、92年,每隔十年就有一次貨運高潮,最多靜一、兩年,之後就『膨膨聲』咁升,但自從內地有了貨櫃碼頭,02年和12年已經沒有出現(高潮)。」他道出了香港千千萬萬名貨櫃車司機的無奈。
大公報記者 林靜文
彼時,香港葵青貨櫃碼頭剛剛落成不久,大部分基建並未完善,但兩地間貨物運輸需求源源不斷。現在已是東亞貨櫃碼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鍾志雄笑着說,「當時一排就是10幾個鐘,MTL(現代貨箱碼頭)仲派人出來送飯,也有行家老婆帶住個仔來探老公,睇下老公有無整蠱作怪嘛。」
合發貨櫃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馮建橋與鍾志雄同期入行,貨運旺季時,試過一個星期沒有回家,也試過在貨櫃碼頭邊上的水泥管中過夜,馮建橋記憶猶新。他說,「好多車排隊入貨碼提貨,前後幾架車的行家就會聚在一起打牌、傾偈。」雖然等候時間很長,但一起打拚的日子,現在回想都是不一般的樂趣,讓他至今難忘。
貨櫃車司機需求大,待遇自然也非常吸引。「原本打算入行做機械師,但見到揸車人工又高、又唔使咁『嗱喳』(骯髒),連OT(加班)都多1蚊,倒不如揸車喇。」鍾志雄回憶道。
馮建橋加入九龍倉時,每月基本薪酬有360元,計及加班費,月底可拿到1500元。貨櫃車司機的收入,讓當時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當年美孚一個千呎單位,也只需8萬元。40多年過去,一名貨櫃車司機的月薪約2至3萬元,是當年的16倍,但現時美孚一個千呎單位,則已升值逾百倍至上千萬。
跨境貨櫃車量劇減
從1972年現代貨箱碼頭在葵青建成本港第一個集裝箱碼頭開始,港口業逐漸帶領香港經濟騰飛。90年代至2000年初,是香港貨櫃碼頭最風光的日子,連續十多年膺全球最繁忙貨櫃碼頭。但隨着區域合作的推進,加上內地港口的競爭力提升,香港貨櫃碼頭增速開始放緩,全球排名在2005年被新加坡趕超後,又分別在2007年、2013年和2015年被上海、深圳和寧波港超過,排名跌至全球第五。
貨量下跌,加上貨櫃碼頭營運模式從陸運向躉船轉變,令伴隨港口發展而產生的貨櫃車行業大受打擊。「高峰時,本港曾有3萬架跨境貨櫃車,現在僅剩下1.2萬架,經常出入碼頭交收的更只剩下8000台。」香港貨櫃車主聯會主席林海達,道出了在這一輪調整期中,有六成貨櫃車司機被淘汰的慘痛經歷。
不過,在這一輪淘汰潮中,也有人挺下來了。林海達直言,貨櫃車過去主要服務碼頭,但隨着香港大型展覽、演唱會、會議等各類文娛活動增多,加上內地建築組件的來港運輸需求大,越來越多的貨櫃車加入這些活動器材的運輸浪潮當中。
貨櫃運輸後繼無人
貨櫃車公司能通過多元化業務尋找新出路,但行業後繼無人卻令他們十分擔憂。林海達無奈地說,「公司有幾個司機已超過70歲,但暫時難以讓他們退休,唯有『就』住做嘢,一天黑就收工,眼力都唔夠喇。」他直言,香港勞動力人口老化,希望港府能積極考慮引入外勞的建議。
昔日,貨櫃碼頭路上的貨櫃車車龍已消失不見,而當年為應付碼頭突發情況而設的緩衝帶,也已多年未有使用了。如今看來,當年貨櫃車司機嘈雜的抱怨聲,也是另一番熱鬧的景象。馮建橋坦言:「現在的貨櫃碼頭比過去冷清很多,好多吊臂都豎起來,沒有運作了。」
今年8月,香港港口貨櫃量終止了連續25個月的跌勢,重拾增長,最近兩個月更錄得雙位數升幅。但林海達認為,主要是由於去年基數較低,「感覺唔到有好大增長,都係『餓你唔親、飽你唔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