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轟動資本市場的事情,是中證監主席劉士余在基金業協會的會員大會上做演講時,嚴厲抨擊險資對上市公司的舉牌行為,甚至用了挑戰國家法律法規底線,挑戰做人底線,挑戰刑法,開啟牢獄大門之類的口號式警告,讓整個資本市場一片嘩然。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向謹言慎行的劉主席如此雷霆大怒呢,不是才大半年前,保監會主席項俊波還說,保險資金舉牌越多,劉主席越高興嗎?
筆者認為,這個和最近一年險資在國內A股市場上借舉牌之名,大肆炒作股票有直接關聯,險資的這種做法,不但直接主導了個股行情,也極大影響到股市的整體走勢。這種做法,不是起穩定資本市場的作用,而是在人為放大和擾亂整個資本市場。那險資這麼做的背後動機到底為何呢?筆者認為原因基本就是以下兩點:
對優秀企業經營造成衝擊
首先,是為了自身金融混業的布局需要,而要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者第一大股東。其次,是在固定收益類和債券類產品收益下降的背景下,需要配置收益率高,流動性好的權益類產品,以作財務投資用。但是,最核心的,可能是因為今年年底,保險公司將迎來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的考核,那提升持倉股票市值,是在短期提升償付能力最優的方案。於是,借舉牌之名,將股價炒高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情。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和利潤水準,另一方面正好擴大了企業本身的資產規模,在所謂償付能力的考核中順利通過。
這樣做,從整個中國實體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一定是弊大於利的,因為首先,這種槓桿式,搶奪式收購,對上市公司管理層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干擾,會使得本來的有序經營,變得無所適從。因為成為險資舉牌標的的公司,往往都是有比較好的管理層和治理結構的,這才能滿足所謂優秀企業的標準。但被險資這種突然的,毫無協商的殺入,會使得管理層的疑慮大幅增加,這個從寶萬之爭到南玻A集體辭職都看得清楚。而且,這樣做會使得保險公司所隱含的金融風險大幅加大,因為中小型保險公司,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必須依靠所謂高回報,才能做大整個資產規模。因此,就必然使得他們在風險和收益兩端,選擇在資產端放大收益,而不選擇傳統的固收類產品,那去二級市場摶殺一番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後續料有新監管措施
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光靠口頭警告實際作用不會很大。因為資本的逐利性和舉牌為企業所能帶來的短期效益,必然使得在監管制度沒有到位之前,資金暫時蟄伏甚至會以更隱蔽或者更有殺傷力的形態出現。不過,筆者相信,風起於青萍之末,既然監管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且已經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警示,那後續一定會很快有新的監管措施出來。只有從制度上進行調整,從監管上嚴格執法,才能使得這類金融隱患被撲滅於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