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機器換人 民工變形記

時間:2016-11-28 03:15:36來源:大公網

  機器換人後,工人只需在機器旁監測,間或輸入參數、上下料等即可 方俊明攝

  這是一群與機器人「狹路相逢」的民工故事,濃縮了中國製造在「新常態」下的諸多特徵。要了解和記錄「中國製造」,他們是一個絕佳的入口。從這個入口,我們還可以深刻感受中國「製造」到「智造」的轉型。在這股強大的「轉型」之力推動下,民工個體被裹挾「變形」,起落浮沉。

  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在「世界工廠」珠三角,近三十年來,民工和城市的命運在此交織,他們身上烙下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痕跡。「機器換人」,這個新時代冒起的詞,讓民工的心情較以往都複雜,民工與機器的「算式」亦正在逆轉。

  比如,「經濟重鎮」東莞每更新20萬元機器就減少4.5人用工,每年預計減少4萬人的普工需求。按東莞市政府2016年「一號文件」,到2018年底,80%的工業企業要實現「機器換人」。

  從換人到換腦

  機器熱潮來襲,原本「淡定」的民工生活迎來急劇變遷,在去與留的十字路口,或被拋下,留在原地;或被帶向遠方,重整行囊。

  「好多工友都回鄉了。有就近入廠的,有轉行送快遞,也有做起小生意……」相比工友們的「逃離」,34歲的貴州人張明華選擇「留下」。喜歡看戰爭片的他笑言:「你看那些打了敗仗的部隊,有坐飛機或汽車逃的,有落在後面用腳走路的。我就是那用腳走的。」

  張明華在東莞一家港企當了5年技工,但去年他仍要經過兩輪的激烈競爭,才奪得機器人培訓的機會。「如果我沒趁着『機器換人』時『換腦』的話,很快就會被淘汰。」他的話,也道出了越來越多民工在「機器換人」倒逼之下對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

  通過培訓,張明華亦對珠三角「先走一步」的機器換人驚嘆不已:在東莞,有工人可在一旁喝茶,若機器出了問題,會自發短信通知他;在佛山,有「無人生產線」每30秒就出爐一個「新鮮」電飯煲……

  「這股近在咫尺的浪潮,很難讓工友們置身事外。」廣東省總工會副主席楊敏坦言:「若我們不與時俱進學技傍身,即使到時不想離開,卻不知珠三角還能否『容得下』我們?」

  從製造到智造

  在高效、不知疲倦的機器人鞭策下,珠三角的工人結構已發生變化。據東莞市就業管理辦公室調查數據,在近538萬實名制登記工人中,持有職業技能證書人員僅去年便增約10%,近54萬人。

  在港企朗誠微電子工作十多年的老陳,不僅歷經從人手到機器手的技能「進化」,亦見證了港企「製造」到「智造」的升級之路。「相比以前1人僅操控1台機器,現在兼顧2到3台;也相當於1人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賺到2至3倍的工時工資或獎金,就能留住工人的心」。

  對比以往流水線人頭攢動,汗味瀰漫,如今老陳置身在室內恆溫20多度的環境,只需在機器旁監測,間或輸入參數、上下料等即可。

  從普通技工躋身電氣工程師,老陳苦盡甘來,「當時連熬大半年的培訓班也值了」。現在車間工人減了66%,但產能倍增,晚上只要放好材料,機器可不開燈「加班」。

  從助手到主宰

  老陳的經歷,對於「90後」侄子陳文亮觸動很大。陳文亮去年因機器換人調崗時辭了職,返了湖北農村但很快又回來了,「在老家感到生疏彆扭。」聽聞做快遞員收入高,他便一頭扎進電商快遞大軍,「每天日曬雨淋,但學不到太多東西」。最近,他報了技校PLC自動化實操班,「不想做死一輩子體力活」。

  「今年報名PLC培訓的人數同比增30%以上,而且企業委託培訓與半工半讀的周末班人數明顯攀升。」廣東智通職業培訓學院做過統計,每個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是被機器替換的普工,試圖通過學習來謀求轉型。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今年也增設了「企業在職員工大專班」。該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李大成最近很忙,除了向過百家企業宣講機器人技術應用外,還統籌電氣自動化專業今年多開6個班招300人。「該專業招生全校居首,就業率達100%,工資也比很多本科生都高」。

  「相比普工月薪三四千元,PLC工程師起薪翻倍。」東莞智通人才培訓學院院長李向陽直言,要成為機器人的「主宰者」還是「助手」?技術含量的差異帶來崗位、薪酬的天壤之別。懂得管理、集成機器人的專才成為企業高薪爭搶的香餑餑,而單一操作機器人的工人將淪為車間底層。

  「我想成為自己的主宰者。」陳文亮通過近半年實操學習,機器人讓他找到了自信。他說,老陳常把「狹路相逢勇者勝」掛在嘴邊,現在月掙一萬多,去年還在東莞供了樓入了戶,「這也是我的目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