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流向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以及「持幣觀望」外,民間資本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對外投資的方式流向海外。
官方數據顯示,在國內民間投資增速急劇下滑的同時,對外投資卻在大幅增加。據國家商務部統計,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456.7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其中非公經濟佔中國對外投資的65.3%,民企境外併購金額佔當年境外併購金額的75.6%,在數量和金額上均首次超過了國企。今年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民間對外投資進一步加速。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江蘇,該省商務廳副廳長朱益民透露,截至今年8月,全省民企對外投資項目總計3666家,累計中方投資344.9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對外投資總量的68%和72.2%。今年1-8月,江蘇民企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額同比大幅增長73.4%。
江蘇省工商聯的調研發現,一些勞動密集型的民營製造業企業開始在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地投資建廠,替代了部分國內投資。
「五險一金」費率居高不下
中國「人口紅利」和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無疑是民間資本加快「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8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內地僱用1名工人的費用,在泰國可以僱用1.5名,在菲律賓可以僱用2.5名,在印尼可以僱用3.5名,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被東南亞國家所取代。
這份報告還披露,當前中國企業職工五項社保總費率為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39.25%,在列入統計的173個國家地區中列第13位,加上各地10%到24%的住房公積金繳費,「五險一金」的名義費率最高已超過60%。
報告認為,「五險一金」費率長期居高不下,再加上尚待完善的繳費基數確定和增長機制,成為帶動企業用工成本持續上漲和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平穩的重要因素,使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大打折扣。
此外,稅費負擔過重也是民企「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因素。江蘇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表示,當前民企稅費負擔普遍超過盈利水平,特別是其中一些行政事業性收費徵收隨意性太大,而國外根本只有稅、沒有費,且稅負普遍低於中國。因此,民間資本流向海外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