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理財有道 年輕人置業不難\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時間:2016-10-05 03:16:23來源:大公網

  置業從來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近年社會很多人都認為「今天年輕人買不起樓」,這個是很錯誤的觀念,作為一個投資的專家,我認為年輕人是否買得起樓,應該以數據為依歸,不應該靠感覺,更不應該被民粹帶到去思想誤區,誤信「年輕人買不起樓」,不單只會令有能力追求的人放棄了置業目標,更加令人在欠缺探討下,錯過了如何幫年輕人置業的方案,「大話怕計數」,本篇就一起去探討。

  要置業除了靠父母及政府幫一把外,亦可靠自己,包括運用財技。

  首先,我們要訂定什麼才是對年輕人「落地」的「置業儲蓄計劃」,我認為以兩位人均入息中位數字的年輕人,將每月收入的30%做儲蓄,去買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新界細單位(40平方米以下),這算是一個合理的標準。如果你不想買新界區,或者你不想儲蓄30%,對不起,我認為這個是一個「離地」的追求,不單只脫離了現實,更加脫離了上一代的置業經驗,唯一可以幫到你的就是盡快回到現實,或者讓你們父母幫你置業了。

  若我們在2011年,一對年輕人的30%收入最初可每月儲蓄約八千元,根據當時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新界細單位(40平方米以下)的平均樓價是223萬港幣,但因樓價及收入都是不斷增進的,所以儲蓄到一成首期的時間是44個月,我叫這種做「無車追車」。

  我認為運用財技就是「有車追車」。假設我們選擇當時買房產信託基金領匯的股票,而兩位合乎人均入息中位數字的年輕人,將他們收入的30%不斷在不同時間都買入領匯(現稱領展)的股票,也隨着人工、估價和樓價不斷上漲,能儲到一成首期的時間應該是33個月,完全抵銷了本來因樓價上漲引起的儲首期時間延誤。顯然,年輕人是有足夠的能力買到樓的,不過要如上一代一樣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事實上,我身旁不乏靠自己置業的年輕人,而市場的細單位成交,其實仍然以靠自己置業的居多。所謂「成功靠父幹」近年的確大增,但仍未算是市場的主流,誤信「後生仔無能力買樓」,不單只侮辱了年輕人,亦對靠自己苦幹的置業者極不公平!

  運用財技「以車追車」

  房產信託基金是其中幫到年輕人的財務工具,好處是可以在年輕人未儲夠首期之前,儲蓄已透過「紙上地產」得到套戥,而這班未置業的人士買「紙上地產」是不會搶高房地產的現貨供應。各位不要誤會,小弟不是想推銷「領展」基金,而是想提倡政府應將「閒置」的約25萬個居屋未補地價部分成立房產信託基金,只批售給未置業的年輕人,給他們一個穩健的套戥工具,在未儲夠首期之前,能夠以車追車。更加重要的是,幫助年輕人重新進入刻苦儲錢買樓的正確路途,否則社會就失去一樣重要的軟實力,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亦令社會失去了安定的基礎。

  配圖是假設2011年時用居屋未補地價部分來做套戥工具得出的結果(根據房委會數據計算,未扣除管理費),這推演十分理想,兩個年輕人儲錢19個月已經買到屯門自由價的居屋了(根據祥益地產「屯門居屋自由市場呎價領先指數」的點數來計算),而買新界私樓33個月也可買到(根據差估署數據計算)。

  在投資專家角度來說,最少值2500億港幣以上居屋未補地價資產,足以給到數十萬個年輕人置業曙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