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宗商品溢價驚人 改革須從全球着眼

時間:2016-10-05 03:16:22來源:大公網

  圖:數據顯示,八月內地柴油價格比進口柴油價格貴\中新社

  又到「黃金周」,又到內地中產傾巢而出、奔赴全球的旅遊購物季,「買買買」的火爆場景一如過去八年熱鬧不減。\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不過,最近幾年「掃貨」對象已從過去相對單純的奢侈品,而開始越來越向保險、體檢,甚至日常消費品蔓延。一邊是內地消費者在國外大量「買買買」(也包括海外代購、海淘等),一邊卻是內地產能的嚴重過剩。由此所引發的一個直接推論就是,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國內產品品種、質量等無法滿足內地消費者需要。

  進口柴油便宜九成

  如果說很多國外產品更有吸引力的確可以用質量、品牌、技術等因素來解釋的話,那麼,對於品質總體較為均一的大宗商品,幾乎所有國內產品的價格都比國外到岸價格更貴,恐怕就無法以上述理由來開脫了。

  在能源領域,首先以動力煤為例。2010年至今,山西產動力煤與進口動力煤的價格之比的均值在1.1左右。也就是說,國產動力煤價格較進口動力煤價格平均高出約10%。這一價差並沒有明顯的收窄趨勢。2016年8月,國產動力煤價格與進口動力煤價格的比值擴大到超過1.3。(見配圖一)

  其次看柴油價格,內地柴油價格與進口柴油價格之間的差距更大。2010年至今,國內柴油出廠價與進口柴油價格之比的均值超過1.4,即國產柴油價格比進口柴油價格超過40%。今年8月,這一比值進一步擴大到1.9。(見配圖二)

  除能源產品之外,境內外農產品價格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以大豆價格為例,2013年之前,國內外大豆價格之間沒有明顯差異。而2013年之後,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之間的價差呈現擴大趨勢。2013年至今,國產大豆價格較進口大豆價格平均高出18%。今年7月以來,境內外大豆價差明顯減少。今年8月國內大豆價格較進口大豆價格高約9%。(見配圖三)

  與大豆類似,境內外小麥價格在2013年之前的差異不大。但自2013年之後,國產小麥的價格開始大幅高於進口小麥價格。如果以山東農戶的小麥出售價來衡量國產小麥價格可以發現,2013年以來,國產小麥價格比進口小麥價格平均高出25%。(見配圖四)

  須重視國外商品比價關係

  從2013年8月起,國產玉米價格也開始超過進口玉米價格。2015年9月起,境內外玉米價格的價差明顯收窄。此外,中國國產棉花和國產橡膠價格也都高於進口價格。

  作為一個小結,上面的配表中整理了主要大宗商品最新的國內外價格之比。其中,柴油國產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最高,達到1.9。其次為小麥,國產小麥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超過1.3。總體來看,能源類商品,如柴油和動力煤的境內外價差高於農產品的國內外價差。

  上述情況顯示,這種國內價格高於國外的同類產品的情況,似乎並非孤例,而應該是一種普遍性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需求方都是根據性價比來選購的;給定質量相同,價格顯然是左右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國內價格更高而導致連國內需求者都更為傾向於海外,那麼,傳統經濟學所謂的「內需」就會大量外溢,國內相形之下就會顯得嚴重過剩。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從全球着眼,重視國外商品比價關係的重大影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