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初中中國歷史課程應走之路(一)\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 李偉雄

時間:2016-09-28 03:15:43來源:大公網

  教育局推出初中中國歷史科改革有新方案,建議以「古今並重」方向將中史「活化」,增加近代史和香港史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局方將於本月底舉行兩場諮詢會,並展開為期一個月諮詢,收集學校和教師意見。現行中史課程沿用20年,面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水平日漸下降,實有必要推出修訂,而新修訂的課程方向可謂是「走對了方向」,相信對日後本科的學與教的發展,皆可發揮積極的作用。

  日漸下降的學史動機

  現行初中中史課程存在着一些學與教方面的問題,加上近年高中選修中史科學生愈來愈少,若然不改變,實在難以吸引學生到高中繼續選修。我相信,一個課程要有效推行,學生、教師和教學文本(教材等)是三個重要的因素,我們可以就這三方面因素來探討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和動機水平不高的原因。

  首先,有不少學生近年對中史科的學習沒有明顯的動機和驅力,普遍顯得興趣低下。多數學生不會主動地思考和探討歷史問題,多數情況下是迫於考試而被動地死記硬背教材中的字句。造成學生此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目前的課程和歷史教師的教學缺乏趣味性和思考性,教學過程往往是照本宣科。簡單的重複教材內容、銷蝕了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教師和教材的因素。部分教師的授課是重複教材,知識範圍相對狹窄,內容也相對陳舊,在歷史事實上沒有補充,在觀點上沒有辨析。只是在通過授課強化學生對教材的印象,給學生的要求是理解教材。歷史教材不能引導學生對於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不利於學生形成對歷史問題的興趣。

  「走對了方向」改革

  教育局建議以「古今並重」方向,將中史「活化」,增加近代史和香港史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確是一次「走對了方向」的改革。

  第一,通過「活化」古代史,加入更多豐富的史實和精彩的內容,能給學生再現一個全面的歷史場景,對於改善課堂教學的氣氛,引起學生的興趣是非常有效的。新方案建議加強社會文化史內容,如藝術、建築、科技、宗教、交通等富趣味課題。例如在兩漢歷史中,建議除了學習政治史之外,加入了兩漢對外交通、絲綢之路等歷史課題,有助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全面學習兩漢的歷史。

  絲綢之路確是一個過去在教學上忽略了的有趣課題,因為學生在學習絲路史的同時,他們會認識到佛教的傳入、中國先進科技之西傳、西域多姿多彩藝術的東來,更有趣的是,今天國家推行的「一帶一路」計劃,其覆蓋了範圍,正是古代絲路區域的「擴大版」。可見,豐富了的古代史內容,令學生能全面理解古代的情境,加上又可與今天的國家時事(例如「一帶一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佛教的因果觀、佛教的盂蘭盆會等)扣上關係,確能起到「活化」中史的作用。

  第二,建議增加近代史和香港史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有助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繫。我認為,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的興趣對於過去事情有所關注以外,大多數學生應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新方案建議調節教學課時安排,並採取「古今並重」方向,建議中一教至唐朝及五代十國、中二教至清朝自強運動、中三教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政與外交,是正確的方向。

  古今並重增學習趣味

  現行課程較側重古代史,若然不改變,實在難以吸引學生到高中繼續選修。「古今並重」原意良好,令學生認識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增加他們的學習趣味,例如老師教授近代史上的鴉片戰爭,可讓學生知道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經過及1997問題的成因。又如教授辛亥革命時,老師可帶學生到中山史蹟徑考察,從而追尋香港與孫中山思想形成的關係。此外,增加現代史課程另一好處是,教材豐富,如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課題,教師容易利用紀錄片或剪報等教材,更生動教授內容。透過影音教材,學生可看到一個一個的歷史場景,自然令學習更為生動有趣。

  本文嘗試從學術理論的角度,分析初中中國歷史科改革新方案背後的一些原則,相信方案確是「走對了方向」。最後,我促請各界亦應從專業學術出發,避免將方案「政治化」,希望明年九月新學年能落實新的課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