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朝陽料人民幣兌每美元中長期可於6.7元人民幣附近企穩\中新社
中銀香港(02388)發展規劃研究部總經理張朝陽表示,人民幣「入籃」是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有助提升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他預期三年後,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的佔比,可望由現時的大約1.9%升至5%,到2025年進一步增加至10%,同時將為離岸人民幣市場帶來新機遇。」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張朝陽說,獲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後,各國央行對人民幣的信任程度將大大提升;此外,中國對大部分國家仍錄得貿易順差,意味後者需要配置人民幣作支付用途;加上人民幣屬於新興市場貨幣,有助資產配置多元化,料市場增持人民幣的興趣趨升。
九年後佔全球外儲9%
根據中銀香港統計,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金額約為1300億美元,佔比約1.9%。張朝陽預期有關比例將持續上升,三年後有望升至5%,即約3500至4000億美元,超越日圓(現時約為2800億美元)和英鎊(現時約為3300億美元)。
到了2025年,人民幣佔全球外匯儲備的比例,更有望進一步增加至10%,即6800億美元,約為現時的五倍。屆時人民幣相信有力成為全球三大貨幣之一,拉近與美元和歐元的距離。
推升離岸市場交易量
假以時日,中銀香港預期人民幣支付(現時在全球第四、五位徘徊)和外匯交易(排全球第八位)的排名,均有機會上升至全球第三、四位。
投資者是否願意增持人民幣,匯價走勢也是考慮因素之一。張朝陽分析說,人民幣匯率主要由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決定;由於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帳亦錄得順差,中長期而言,預期人民幣兌每美元可於6.7元人民幣附近企穩;今年底約見6.6至6.7元水平。
海外央行增持人民幣之後,有需要配置人民幣資產。張朝陽坦言,內地債市規模約為50萬億元人民幣,是全球第三大,市場深度夠,產品選擇多,料會吸引海外央行,但「不代表離岸市場沒有角色」。
他指出,雖然海外央行可以自行到內地市場配置資產,但考慮到對內地市場未必熟悉,不少央行「仍願意委託香港銀行開展業務」,例如開立帳戶、現金管理和資產管理業務等。以中銀香港為例,現時已與大約60家央行建立業務聯繫,佔全球央行總數的三分之一。
人民幣「入籃」預料也會推升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外匯交易量。張朝陽透露,在今年八月份,經中銀香港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MB RTGS)處理的成交量約17萬億元人民幣,較七月份上升5.8%,升幅是近期以來較為顯著,主要反映人民幣交易和支付等活動比較活躍。
他補充,中銀香港現時在全球人民幣清算的份額達到70%(據SWIFT統計,不包括在岸市場),而在內地CIPS(跨境支付系統)的佔比亦接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