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任議員「劃界」妙論/關 昭

時間:2016-09-15 03:15:48來源:大公網

  立法會選舉已經結束,但一些新的爭論卻「應運而生」,其中一個頗令人感興趣的議題,是建制派和所謂的「非建制派」到底如何劃分?

  這真是一個嚴肅但又令人感覺有點「滑稽」的題目。對此,新當選的各黨派議員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人說,應該以人大「八.三一」政改決定來「劃線」,有說應以是否支持「拉布」來劃分,也有說要以是否「反共」來劃分。

  事實是,這些劃分或「界線」,都不無道理,但據之來個「一刀切」,又是否公平、合理和可行呢?如人大「八.三一」決定,上屆議員中有認同由提名委員會提名,但又要求先由全民投票「推薦」,如此到底該算是支持還是反對「八.三一」決定、是建制派還是非建制派呢?

  又如以是否支持「拉布」來劃分,未免有過於粗疏之嫌。上屆會期內,建制派議員就曾巧妙地運用「拉布」來阻止反對派提出對某一議案的修訂,所以如果以「拉布」來劃線,建制派豈非要「自綁手腳」?

  對有關議題,還有議員和論者在一本正經地研究,「建制」二字到底該如何定議?又說「非建制派」的提法不太準確,應該將「泛民」、「激進泛民」、「本土派」加起來都稱之為反對派才合適。如此說能成立,則未來的議會就會「一分為二」,即不是建制派就是反對派,沒有了中間派。

  事實是,立法會七十位議員,存在不同背景、立場和政見,乃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在議會的根本職能、權限和性質上,又不見得就是有什麼不同的界線或「底線」可以劃分或需要劃分。如新當選的「熱血公民」鄭松泰,他口中的建制或非建制界線是否「反共」,這就是莫名其妙和一派胡言的了。立法會是特區的立法機關,權限只在於特區自治範疇內,又如何可以「反共」,並以此來「劃線」,這不是痴人說夢了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