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重建激勵 適度分享 宏觀政策新視角

時間:2016-08-25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當局若能夠設立一個10萬億量級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基金」,為未來數年落戶城市的一億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投向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兼顧公共住房、舊城改造等,將可帶來新生產力、新需求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邵宇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核心在於如何重建激勵相容和適度分享機制。政府完全可結合中國式的槓桿乾坤大挪移,把現有局部企業、地方政府,傳統行業的高槓桿轉移到更具活力的居民部門、新興產業和直接融資金融體系,來提升經濟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

  從分享角度看,中國並非沒有需求,任何有效需求都是需要購買力作為支持的。例如現在遷徙兒童和留守兒童接近一億,除非得到包括教育、醫療、健康在內的充分公共服務的支持,未來他們才會成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而不是相反。現在減少一元錢的投入,未來用來糾正的成本可能要十倍。

  加大公共服務投入

  實際上近期一些關於教育、醫療、治安等方面的社會熱點事件,既是痛點和大眾關切,也明確的指出了未來改進的方向。這絕非是簡單的福利國家政策堆積。眾多研究有力的證明,人力資本的匱乏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而這些方面的有效投資會極大的促進長期生產邊界的擴大,也正是以需求側結構性刺激來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政策體現。

  鑒於目前眾多托底政策呈現出的碎片化特徵,筆者建議設立一隻10萬億量級的「補短板基金」(或者叫「公共服務均等化基金」),主要為未來數年可以落戶城市的一億農民工(及隨遷子女)提供公共服務,投向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兼顧公共住房、舊城改造等。這是當下中國最大的分享,通過對於教育、公共服務的投資,帶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需求。

  在此基調上,政府還可全力推進深度城市化,通過放鬆土地管控,加快土地改革,放鬆戶籍管制,進行超級城市和重點城市群建設。通過長三角、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建設實踐建立起未來深度城市化的梯次範本,採用最新的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軟硬件系統,加大居住容積率,強化副都心建設力度,吸收更多人口落戶核心城市群。

  政府也要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產業重新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效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引導和公共產品提供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從而破解傳統模式斷裂帶下增長動力的部分缺失。同時從供給端壓制一二線城市房地產泡沫,明確未來房產稅的本質是基於存量財富重估的具有累進性質的資本利得稅,以調節財富分配失衡,並為未來城市運營管理新增可持續的財力來源。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從激勵機制來看,老鄉、公務員、外資和民資都很重要,應當全面更新激勵機制,讓科研人員、管理人員、企業家、政府官員、創業者、農民工、外資都要肯幹才能成事。只有喚醒各要素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財富源泉充分奔湧出來。因此要明確政策,穩定預期,堅定市場信心,特別是民間資本的信心。

  這就要求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廣義)樹立一些標桿,吸引民間投資進入。在新預算管理和債務約束的情況下,傳統GDP錦標賽下的地方政府投資衝動將被抑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基建投資,即所謂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也成為必然的選擇。比如目前已經在開展的政府引導基金,由政府出資,吸引有關地方政府、金融、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不以營利為目的,以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投資於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或新設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來支持創業企業的發展。

  PPP模式不僅是用於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困境,關鍵在於改進治理機制,強化民資信心,提升投資效率,激發經濟自身動力。另一方面,要培育良好的全方位的創新生態環境,通過保護產權、創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環境,以此來鼓勵企業家,包括民營企業家發揮創新精神,在平等開放,相互支持的環境下建立良性循環的新政商關係。

  在上述激勵機制的建立過程中,要切忌行政體系內以文件落實文件,科學研究以模型推導模型,而金融市場以忽悠刺激忽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