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舉牌內房股是傻還是精

時間:2016-08-17 03:16:07來源:大公網

  圖:市場公認房地產企業「黃金年代」已過,儘管房地產崩盤概率較低,但房地產企業「暴利」不再已是必然

  舉牌上市房企並非「一時興起」,背後是一線土地價格暴漲、限制土地供給和房企拿地導致持存量土地的房企估值重估,房地產行業見底之後的穩定現金流的優勢凸顯,保險公司進行產業整合和會計報表合併意願。/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鄧海清

  針對A股近期的大漲,外界都將舉牌上市房企作為利好原因之一,但卻都沒有更深一步回答:究竟為何舉牌地產上市公司?舉牌上市房企並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從2015年底「寶能系」舉牌萬科,到2016年4月恆大舉牌廊坊發展,再到近期恆大舉牌萬科,上市房企爭奪戰越來越激烈。

  這究竟是傻買、炒作,還是精明的投資?

  地產暴利時代已過

  從數據上看,儘管2016年上市房企盈利同比明顯改善,但那基本是由於低基數的原因,即2015年盈利下滑幅度過大,導致2016年盈利同比回升。具體來看企業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目前上市房企的ROE(淨資產收益率)、ROA(資產收益率)和EPS(每股盈利)都處於歷史低位;相反,PE(市盈率)和PB(市淨率)卻處於歷史高位。

  從房地產市場長期趨勢來看,市場公認房地產企業「黃金年代」已過。儘管房地產崩盤概率較低,但房地產企業「暴利」不再已是必然。

  在房地產行業走下坡路、房地產企業低盈利、高估值的背景下,舉牌上市房企是不是傻?

  乍一看確實如此。媒體對於恆大舉牌萬科的解釋也多是許家印的個人野心,「寶能」舉牌萬科也被認為是「野蠻人」的胡來。

  我們也困惑了許久,因為不相信中國的資本會那麼傻,總覺得舉牌上市房企應當另有深意。到目前為止,我們找到了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買上市房企買的不是企業,而是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庫存,以及一、二線的房產庫存。

  房地產企業與其他企業有個很大的區別,房地產企業的庫存有投資的屬性,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和房產庫存。回顧中國土地價格變遷,2008至2016年,一線城市土地價格由每平米2000元(人民幣,下同)漲到8000元,二線城市由1200元漲到2400元,三線城市土地價格幾乎沒有上漲,長期維持800元不變。

  再看一線城市土地價格上漲的歷史,2008至2012年一線城市土地價格漲幅很小,真正的土地價格上漲是在2013至2015年,一線城市平均土地價格直接由每平米3000元漲到8000元。

  一線房價越調越漲

  由於上市房企的土地以成本法計價,近兩年的土地價格暴漲並未反映在房地產企業的PE和PB上,對於持有大量一、二線城市土地和房產資源的房企,其真實PB可能已經大幅下降。

  近期監管層對於一線城市「炒地」極為關注,通過限制房企拿地融資來抑制「地王」,反而成為持有存量一線城市土地房企股價暴漲的催化劑。抑制房企拿地融資,等於提高了房企拿地成本,過去已經拿到地的房企估值必然大幅提高。此外,從歷史上對房地產調控的結果看,「越調越漲」的概率較大,市場對地價預期並不會下降。

  當然,這一邏輯仍然離不開一個基礎,即A股確實已經出現「鐵底」。如果資本認為未來市場還將暴跌,那麼現在出手顯然是太早了。

  第二種解釋的是,在資產荒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房地產企業具有相對穩定現金流,相對長期投資價值上升。

  上市房企規模大、盈利相對穩定,對於大體量資金而言是優質標的。儘管房地產行業「黃金時代」結束,但仍處於「白銀時代」;作為長期投資而言,相比其他行業仍有優勢。

  第三種解釋,保險公司與地產公司舉牌的目標有所不同,保險公司舉牌更看重產業整合和會計報表合併。

  會計報表合併的邏輯較為簡單,當保險公司持有上市公司比例超過20%,保險公司可以將股權列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合併被投資公司淨利潤,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對保險公司的影響將會被消除。

  產業整合實現共贏

  產業整合因素是指,保險公司希望通過地產公司進行實體和資本運作,例如養老地產、商業地產、資產證券化等均是保險、地產的合作點,保險公司可能希望通過控股地產公司實現「1+1>2」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舉牌上市房企並非「一時興起」。在嚴控一線城市土地供給的政策不變的前提下,一線城市土地未來仍將是稀缺資源,一線城市土地價格和房價易漲難跌,舉牌優質上市房企確是精明的投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