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紹輝(左)表示,全球經濟仍然存在眾多不明朗因素,本地銀行經營前景面臨挑戰。旁為李淑賢 大公報記者黃裕慶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受宏觀經濟疲弱的不利因素影響,香港銀行業盈利表現在2015年開始滑落,惟淨息差、資產質素和成本增加的壓力卻揮之不去。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認為,由於收入增長放緩及利率長期低企,預期銀行仍需透過成本管理來保持盈利增長。
畢馬威昨日發布「香港銀行業調查報告2016」,主要回顧了香港本地十大銀行在2015年的表現。
平均淨息差按年收窄
以淨息差為例,整體銀行的平均淨息差按年收窄10個基點,至1.59%;由於全球各地的利率持續低企,畢馬威相信將對銀行的盈利能力帶來挑戰,因為淨息差收窄意味着淨利息收入下降,而淨利息收入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平均佔比約為57%。
隨着全球監管和合規要求趨嚴格,銀行在這方面的投資相應增加,加上工資上漲等因素,均增加銀行的成本負擔,推高銀行的成本效益比率1.6個百分點至48.7%。
畢馬威表示,66%持牌銀行的成本效益比率都有所轉差。在調查涵蓋的本地十大銀行之中,以東亞銀行(00023)的表現最差,達到56.2%;其次為渣打香港,其成本效益比率為55.6%;星展香港以51.6%緊隨其後。(詳見附表)
展望今年的銀行業經營環境,畢馬威香港銀行業主管馬紹輝表示,全球經濟仍然存在眾多不明朗因素,例如英國脫歐、美國總統選舉,以及內地和香港經濟放緩等,經營前景仍然面臨挑戰。
受經濟下行拖累,本港銀行的不良貸款亦從低位回升,2015年的不良貸款率按年增加23個基點至0.55%,惟畢馬威認為仍然處於低水平。該行金融業審計主管李淑賢表示,雖然內地的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惟外資銀行在內地銀行業的佔比不足2%,而本港銀行在過往12至18個月亦已採取應對措施。短期而言,她預期香港銀行的信貸質量將保持穩定。
由明年一月一日起,本港將跟隨國際做法,採納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九條(IFRS 9)。李淑賢表示,若銀行的貸款減值撥備急增,有可能影響其派息能力。馬紹輝補充說,不少實施細節仍在討論之中,具體影響暫時難以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