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認為,大力發展「2.5產業」,既能帶動香港的再工業化,又能發揮香港固有的服務業優勢
製造業並不等於低增值,香港完全可以適度發展適合自身條件的製造業。尤其是製造與服務緊密結合的「2.5產業」,更能發揮香港固有的服務業優勢,讓製造與服務相得益彰。除了在上篇中提及的疫苗研發和生產、亞太區奢侈品集中維修和服務、高端服裝的關鍵部件生產外,有潛力在香港發展的2.5產業,還包括醫藥、醫療器械、高端服裝定製、時尚產品、高端食品或保健產品、珠寶和鐘表、汽車關鍵零配件、飛機小型零配件的生產和維修等等。\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在很多人的思維中,製造業屬於低增值產業;在廣為流傳的「微笑曲線」上,製造環節便是增值最低的那一點。
「微笑曲線」由台灣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0年代初提出,該理論認為,在產品的供應鏈上,中間的組裝和製造環節增值最低,利潤集中在上游的設計和研發、下游的營銷和品牌等服務環節(見圖一)。這個理論告訴企業家,應該盡量向兩端的服務靠攏,減少甚至放棄中間的生產環節。香港過去多年走的正是這條路,而且主要是往下游的商貿服務走。
從「微笑曲線」的謬誤說起
無疑,微笑曲線有其代表性,適用於諸多行業,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進入門檻低、需要大量勞動力、容易被替代的產業,如早已從香港轉移出去的服裝、玩具生產等等輕加工業。
然而,微笑曲線將供應鏈上各個環節之間的關係過分簡單化和機械化,也忽略了產業和產業之間的巨大差異;用「微笑曲線」來看待所有製作環節,會產生重大謬誤。
對很多產品來說,製造環節的難度並不亞於前端的產品設計和後端的品牌營銷。例如,一把瑞士軍刀、一口德國炒鍋,其設計並沒什麼難處,很容易被模仿,但是,其生產對於工藝水平、精密製造有極高的要求,正是其獲取利潤的重要環節,並非每個國家都能做到。另一個例子是高端服裝定製,其製造環節對工藝有很高要求,入門門檻和利潤也較高。
顯然,高工藝、高技能水平的製造環節,根本上打破了微笑曲線的理論,其利潤並不亞於,甚至可能高於前、後端的服務環節。目前很流行的一個詞彙「工匠精神」,便是指對在製造環節上對技藝水平的追求,雖然這些製造不一定是高科技。
在某些情況下,「微笑曲線」甚至會被徹底顛覆,變成「哭泣曲線」,即製造環節的增值高於兩端的服務增值(見圖一)。例如,飛機發動機的設計不少國家均已掌握,但其製造、加工和組裝過程有極高的要求,只有少數企業能做到,製造水平成為整個產品定價的核心,其供應鏈便是一條「哭泣曲線」。
可見,製造並不等於低增值;香港完全可以適度發展適合自身條件的製造業。而且,有部分製造環節與與服務緊密結合,可視為「2.5產業」,更能發揮香港固有的服務業優勢。
何為2.5產業?
我在本文的上篇講述了三個案例,帶出了香港有潛力發展的三個產業領域:疫苗研發和生產、亞太區奢侈品集中維修和服務、高端服裝的關鍵部件生產(參見《大公報》6月27日A18版)。
在我看來,這三個產業領域有幾個共同的特徵,使其有潛力成為香港新的產業發展方向,為香港帶來中、高層就業機會。
其一,這三個領域均屬於輕型的製造或服務,對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的需求量都不太大,但都需要相當高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增值水平也較高。
其二,這三個領域皆可配合亞太地區不斷上升的消費需求,有潛力出口或服務亞洲市場。
第三,這三個領域都與香港在服務業方面優勢息息相關。疫苗產業需要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配合,對物流也有極其嚴密的要求;奢侈品的亞太維修中心以及高端服裝的跨境生產,其供應鏈非常複雜,需要高質量及靈活的貿易、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服務的配合,才能做到在多個經濟體之間順暢流通和無縫連接。
而第三個特徵,正是「2.5產業」這個概念的本質。今天,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二元劃分早已過時;在很多產業內,製造環節與服務環節之間的互相依存、配合的關係愈來愈明顯,製造與服務因此呈現互相融合的狀態─「2.5產業」的稱呼便由此而來(見圖二)。
現實中,哪些產業屬於2.5產業難以做出清晰的界定。基本上,2.5產業既涉及製造的過程(或需使用製造工藝,如奢侈品維修),同時又與服務環節密切結合在一起。例如,第三個故事中的高端服裝關鍵部件生產,如果沒有高水平的供應鏈管理和物流服務的配合,香港不可能參與到服裝的生產過程中,服務和製造因此呈現相得益彰的關係。
正因為如此,香港固有的服務業優勢,正好成為香港發展這類2.5產業的重要條件;而大力發展2.5產業,能將香港在供應鏈中的位置往製造端擴展,既可推動香港產業結構的實體化,又能創造中等增值的就業、豐富年輕人的就業選擇,應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因2.5產業連接了製造與服務,在帶動香港再工業化的同時,更可以協助穩固香港的服務業,避免服務業的空心化。
以香港支柱產業之一的貿易、物流業為例,該行業目前正面對嚴峻挑戰,包括貿易、物流公司的利潤率不斷下降、行業就業人數下降等。我認為,這正正顯示了香港僅僅參與產品的流通、但不參與製造過程的弊端。
發展2.5產業可穩固港服務業
其一,香港雖是亞太區商品流通的重要樞紐,但本身無貨源,完全依賴境外貨源的轉口和轉運。2014年,香港本地產品出口只佔總體出口的1.5%,因此,外界經濟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香港貿易物流馬上收縮。相比之下,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均比香港小的新加坡有一個頗為強大的製造業,本地生產的貨物出口佔所有貨品出口的比例達到50%至60%,其貿易和物流對外界的依賴少得多、穩固得多,經濟結構也多元得多。
其二,由於產品在流經香港時,在香港本地進行深加工或深度增值的活動很少,雖有大量貨物經香港進進出出,但對香港中、高質量就業的貢獻有限。
更重要的是,由於香港在產品供應鏈上的參與不夠深入,作為流通基地的功能比較容易被替代。一方面,周邊地區的物流設施也日益完善,貨物不一定需要經香港流通,愈來愈多香港貿易商以離岸貿易的模式開展貿易,將貨物從生產基地直運到客戶手中。在離岸貿易模式下,香港本地增值更低,參與企業的利潤率更低,對高質量就業的帶動作用更少。甚至,愈來愈多海外買家直接與製造商進行貿易,不一定需要香港作為中間人。這些因素令香港的中介地位減弱。2001-2013這12年間,貿易及物流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率低於總體GDP的年均增長率;期間這兩個行業的總就業人數更完全沒有增長,2008-2013年五年間就業人數更下降了5.3萬人。
我認為,香港若能將自身在這些產品的供應鏈上的位置,從純粹的流通向產品設計和生產靠攏,既能提供更高的本地增值,又能提升香港對產品供應鏈的「黏性」,使得香港在貿易物流方面的作用不易被外界替代。
更進一步,若香港能掌握某些產品的關鍵生產工序,更會使香港對產品的流通具有控制權,能穩固香港貿易和物流業的貨源,帶動貿易、物流業的轉型升級,更可能帶動與產品有關的各種增值活動在香港發展,推動產業和就業結構的多元化。
哪些2.5產業有潛力在港發展?
除了在上篇中提及的疫苗研發和生產、亞太區奢侈品集中維修和服務、高端服裝的關鍵部件生產這三個領域外,香港未來有潛力發展的2.5產業其實不少。我初步認為,還可以包括醫藥(中西藥)、高端服裝定製、高端食品或保健產品、時尚產品、醫療器械、高端珠寶和鐘表、汽車關鍵零配件、飛機小型零配件的生產和維修等等。
上述產品的生產環節均屬於輕型、小體積、毋須大規模土地和人力投入,並都是知識、技術、工藝或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較高,增值水平亦較高,能為香港創造中高層次的就業。
同時,這類產品的供應鏈通常比較複雜,其生產過程對管理水平、生產工藝和效率、知識產權保護、產品物流運輸效率、社會誠信要求較高,香港在這些方面有一定的條件。
而且,這些產品的生產/維修涉及大量的服務投入,包括研發、設計、檢測認證、包裝、標籤、維修、貿易、物流等等,因此會帶來很大的乘數效應。即使僅僅是部分生產工序在香港進行,亦能帶動相關服務的需求,對穩固香港服務業的優勢大有裨益。
總結而言,大力發展「2.5產業」,既能帶動香港的再工業化,又能發揮香港固有的服務業優勢,推動香港從流通服務向技術和工藝性生產和服務拓展,打造「香港製造+香港服務」組合品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