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帶一路」倡議應建立在促進情感交流,化解文化衝突的立場之上,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金融和政策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搭建好一條橋樑\中新社
自從推動「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文件發出後,有關該倡議的信息時時見諸中外媒體,成為世界各國熱議的話題。我們非常希望看到「一帶一路」可助推中國與沿線國家加強經貿合作、促進人文交流,與沿線各國攜手發展。不過,我們也必須清醒看到,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上有四種文明、上百種語言並存,巨大差異下往往容易帶來誤解和摩擦。\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梁海明
跨越文化的邊界去推動交流,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難題。中國在「一帶一路」進程中的紛擾,其實可從國人喜愛的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學到不少教訓。唐僧遠赴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其實也顯示出對外傳播和交流中的不足。例如唐僧三名徒弟此前均是威震三界的英雄,但沿途中的國家和埋伏的妖怪對此大多不知,要是一開始就聽說齊天大聖孫悟空在為唐僧護航,可能許多妖怪就不會知難而上,那麼取經也就不會如此坎坷。
宣傳套路缺乏吸引力
另一方面,唐朝啟動遠途取經工程時,對於別國情況和國際趨勢的了解也非常欠缺,如果事先知道一些國家的現實情況,例如某國不歡迎和尚,女兒國對男人極度渴求等,更可以避開一些不必要的挫折。此外,在講述唐僧的故事中,中國和西方的「話語體系」也互不融合,「西天」對唐僧的描述是如來座下二徒弟金蟬子投胎,身份尊貴;中方對唐僧的描述卻是父母雙亡,流落寺廟,苦孩子翻身的勵志故事,對於提升沿線國家對唐僧的尊重幾乎沒有起到正面效果。
我們已經看到,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今天「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和文化溝通之中。中國的政府機構、媒體對不少國家的社會、政治狀況缺乏全面的了解,導致宣傳溝通的效果受限,以及在對外傳播中抓錯重點,過於突出在中國如何在艱難背景下實現工業崛起和實力的增強等,反而引發了不少國家的抵觸和警惕。
在「一帶一路」啟動的最初,就有不少國家公開質疑中國此舉是「朝貢制度」的翻版,是建立新的霸權主義,甚至是「圍堵」他國,經濟殖民。近期隨?中國經濟增幅下滑,海外又出現對於中國是否自身難保,有沒有足夠經濟實力推動「一帶一路」的懷疑。部分海外輿論之所以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抹黑,一方面是利益衝突下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在對外傳播上依然沿用較為陳舊、缺乏吸引力的宣傳套路,容易不自覺地激化文化衝突。
打造良性互動格局
中國未來在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要減少理念和文化衝突,尋求與沿線國家和文明的包容共生,至少應當在以下三個方面?力,消除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各種誤解,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
首先,要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溝通和理解,需要政府、智庫及文化界各機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展開研究,建立豐富的知識儲備;在對外傳播中則要摒棄過去在國內慣常的單向「灌輸式」傳播模式,更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加強雙向互動、雙向溝通,以形成良性互動的合作格局。
具體而言,在「一帶一路」文化溝通方面,中國可先與沿線國家有近似性的少數民族進行傳播、交流,在講述中國故事中更為偏向軟性、感性的故事,促進感情的交流,同時展示中國文化深厚底蘊。另一方面也更應加強雙向傳播,即除了對外傳播外,也多向國內傳播,向國人宣傳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增加國民對這些國家的了解和興趣,這才能實現文化上的包容、相互促進和共生。
在對外解說別國關切的中國問題時,則要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和話語體系去考慮。例如,在中國是否有實力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問題上,官方機構和媒體就應當採用外界易於理解的財經語言和角度,以充分的案例和理據證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既是經濟規律的展現,也是中國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並不影響推動「一帶一路」的能力。
搭建文化共生環境
其次,文化的溝通需要創新思維來營造不同文化「共生」環境,中國必須警惕自身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或是炫耀實力。「共生」概念是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在1879年提出的,暗示了不同種屬之間某種程度的永久性物質聯繫。只有各方有感於大家都是共生連結的共同體,才能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彼此的不同,推動文化共生。
中華的文化,要與其他文化長期共生,需要有創新思維,其中澳門特區成功結合兩種不同文化而創造的第三文化的經驗值得借鑒。在澳門,由不同種族、不同習俗、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的民眾,以其各自的方式,各美其美,美美共生,誕生了既不同於中華文明,又迥異於西方文明的多元、包容、和諧的「澳門文化」。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尤其要避免本國置於高高在上地位,而是要以「雙向車道」(two-way street)的平等、互利的態度,讓中華文明與沿線國家的不同文明之間,各美其美,共生共榮,以及採用創新的思維,主動將多種文化進行大融通,創造出互相促進、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新文化。
對於某些國家來說,在推動「一帶一路」進程中,中國尤其應避免表現出經濟上的優越感。無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一國內部,炫耀優越感大都有害無益。以美國為例,美國常以經濟上的、文化上的優越感,從高高在上的角度對眾多國家的制度、經濟和文化等領域指手畫腳,常遭他國民眾的詬病、反感和抵制。
值得注意的是,隨?中國國力的大幅提升,部分國人信心也開始膨脹,對於境外旅遊、購物這種互利互惠的舉措,不少人也以「恩人」心態看待對方。這不僅容易引發與當地民眾的衝突,也在國際媒體大幅渲染後,對國人形象更有所損害。
當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不少國家在科技、文化和經濟等領域較中國落後,且部分還需要中國經濟援助。因此中國需要特別注意收起優越感,摒棄高高在上的心態,應以平等的、友善的、互助的、合作的姿態與沿線各國民眾交往、交流,以及對沿線國家抱持「文化包容」(Cultural Tolerance),展現容忍、諒解的氣度。這不但可對外展現中國的大國國民風範,更可為中國企業、國民「走出去」,營建一個更加和睦共處的營商環境。
傳播中國價值準則
第三,中國要展現出大國氣度,以身作則,發揮「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傳播中國的道德規範和價值準則,以此進一步贏取沿線國家的認同、信任和尊重。
英國、美國的崛起,分別以「自由貿易」、「民主人權」作為價值體現,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會帶給世界什麼價值規範?不少國人認為,和平發展、互利共贏、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是中國帶給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那麼,該如何把中國的價值規範完整體現在世界各國民眾面前?對此,歐盟的經驗可資借鑒。
歐盟的核心價值規範可歸納為: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權,歐盟各成員國通過各自官方機構的對外活動,運用「五擴散」(無意識擴散、信息擴散、程序擴散、轉移擴散和公開擴散)的方式,有意識地積極在國際舞台上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和展示自己的規範力量,此舉不但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認同,令世界各國看到不同於美國的另一種價值取向,也為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因此,在對外傳播中要向世界展現「一帶一路」的價值規範,除了國人須進一步在人類和平與安全、國與國之間平等與團結、經貿上的自由與公平以及人類權益的捍衛等方面,展現出胸懷天下的雅量、氣度和以身作則之外,中國的媒體和研究機構,也應在對外交流、合作中,通過「五擴散」發揮「規範性力量」,以此推廣該倡議的核心價值觀。
要認識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要求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要與沿線諸國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和實現共贏,充滿挑戰,也藏有變數。「一帶一路」倡議應建立在促進情感交流,化解文化衝突的立場之上,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金融和政策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搭建好一條橋樑。
作為這一倡議的發起國和主導國,中國必須增強對沿線國家的了解和雙向的交流,同時在交流中注重展現大國國民風範,摒棄優越感和居高臨下的心態,並且以身作則為「一帶一路」樹立起一套道德規範和價值準則。重視交流,重視共生,展示善意,展示誠意,這才是中國在進行「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中,化解沿線國家誤解和文化衝突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