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財經觀察/北交所助提升直融比例\李靈修

時間:2021-09-05 04:23:39來源:大公报

  本周關於北交所的消息引發外界諸多聯想,其擔負的使命除了推動註冊制改革「更進一步」,提升內地直接融資比例的初衷亦不容忽視。

  回顧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數據,GDP增長往往對應的是兩倍以上的M2(廣義貨幣供應)餘額,美國在疫情前這一比例維持在70%左右,疫情後聯儲局極盡量寬之能事,該比例才突破80%的水平。這麼看來,中國經濟對流動性的依賴反而更大,這也導致宏觀風險在銀行體系內部高度集中,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

  截至2020年末,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直接融資(境內股票+企業債券)佔比為13%。而資本市場發展成熟的美國,直接融資佔比常年超過50%。

  如今居民與社會部門主要通過銀行進行融資,但銀行偏向抵押貸款,而非信用貸款。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7年,工農中建四大行累積投放信貸規模252.76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佔比27%。過去十年間,房企從四大行貸款的規模總計87.96萬億元,佔比34.8%。由此可知,與房地產相關的信貸不僅是中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資產,同時也是貨幣擴張的主要流向。

  反觀之,內地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長期難解。正是因為企業在創立初期,發展存在較高不確定性,同時又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抵押物,因此很難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決策層近年來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推動註冊制改革落地,逐步放寬企業上市條件,為的就是提升內地直接融資比重。這也是北交所成立的職責之所在。

  過去新三板流動性問題廣受外界詬病;科創板50萬元的投資者門檻也被認為缺乏市場包容度;創業板雖然進行了註冊制改革,但仍保留較高的上市門檻──比如市值要大於等於50億元。

  未來北交所借鑒科創板和創業板的實踐經驗,上市門檻料將繼續放低,如取消行業剛性限制,盈利指標等限制,為內地直接融資的提升做出貢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