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二十多年前的兩次創業失敗,朱靖波笑稱自己「屢敗屢戰」。1996年,碩士剛畢業的他獨自走上創業路,在朋友的鼓動下,來到與東北大學毗鄰的瀋陽三好街,此處正是與北京中關村齊名、東北地區IT產業風起雲湧的核心地點。一間出租屋、一張電腦桌、一台電腦,揣着朋友給的不到2萬元資金,他簡單的認為,「可以一邊搞技術一邊做企業。」
僅僅一年多,他就不得不宣告失敗,「我學的是機器翻譯的第一代技術,但是在市場上根本不能用,那個年代行業唯一能產業化的就是技術簡單的電子辭典,所以公司很快就黃了。」那之後,他決定沉下心繼續攻讀博士生。2004年,機器翻譯技術正處於迭代更新的轉折點,剛剛接任實驗室掌門人的朱靖波決心再試一把。「那是在谷歌將第二代技術實現產業化之前,技術迭代還沒有完全,而我那時就想把技術推向市場。」
第二次創業,他的技術產品依然沒有被市場接受,「我就感覺,不能再這樣自己悶頭學習,必須出去學。」2006年,朱靖波作為訪問學者遠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師從Google翻譯創始人Franz Josef Och的博士後導師、前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主席、國際機器翻譯學會主席Eduard Hovy教授。
如今回憶起來,朱靖波坦言雖失敗但從未感到挫敗,「我一直不認為是在創業,只是不想讓實驗室的好技術被束之高閣。」他坦言,不希望在實驗室做研究就是寫論文,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創業、做企業,實則是實現技術可用性的形式和手段。「就像碩士畢業時,我也根本不覺得在創業。最有意思的,一直到公司黃了,我才發現連工商註冊都沒有,掛個牌子就算開張了。」笑談往事,他說:「我一直堅信上路了才有同行人,但就是不能等什麼都想好了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