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新經濟浪潮\「倔強」小牛三闖機器翻譯大市場\大公報記者 于珈琳(文、圖)

時間:2019-06-10 07:40:48來源:大公報

  「勒緊褲腰帶都已經勒到極限了,最可怕的,我們還不明白商業模式。」在統計機器翻譯技術實用性能還不足以贏得用戶付費使用的2015年,內地僅有的三五家機器翻譯創業公司已步入難以為繼、相繼倒閉的境地,「小牛翻譯」創始人朱靖波和他的團隊也幾近放棄。而之前遇到的創業難題捲土重來,「高利貸要還的利息就將近30萬元(人民幣,下同),我們傾家蕩產都還不起,最要命的,你看不到希望。」朱靖波說當時的自己是在黑暗中度日如年。

  「可能浙江人都是天生的商人,在實驗室裏我一直堅持技術的可用性研究,希望讓科研成果落地,真正實現頂天立地。」2004年,朱靖波從中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導師姚天順手中接過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並成為第二任掌門人。然而從碩士畢業到成為博士生導師,朱靖波的兩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技術不成熟、用戶不願意買單,但需求仍在!」兩度折戟讓他在反思之餘,更堅定了市場化的決心。2012年他選擇再次上路,展開他的第三次創業。

  創業路上的「三重門」

  依託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三十餘年的扎實基礎研究,「小牛翻譯」的前身NiuTrans翻譯系統已在朱靖波和他的博士大弟子肖桐的打磨下,成為世界上第一套支持五個主流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系統,也是學界支持模型最全的開源系統。機遇再次來臨,「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2012年我們成立了瀋陽雅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但很快,產學研過程中研發成本高昂、人才缺乏以及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身份轉換不適,成為他創業路上的「三重門」。

  錢從哪來?「我的三個高中同學出了200萬。」可這第一筆錢到2014年下半年就消耗殆盡了,而一直在學界領先的實驗室技術,轉化成產品卻沒有銷路。「我們陷入了困境,資本市場不認可。」令朱靖波感到窘迫的是,團隊核心成員先後離職,資金不足又成為重組團隊的掣肘……殘酷現實讓他一度萌生了「退回實驗室繼續埋頭做研究就好了」的想法。

  「但我就是不甘心。」誰也想不到他會去借高利貸,100萬,年息高逾20%。在和團隊核心成員決定共進退之後,朱靖波重組團隊,然而「不到一年錢就花光了,我們連2015年都沒挺過,那是最艱難的時候,完全是在拚毅力、拚信仰。」但是,在黑暗中度日如年的他依然抱定信念,最終等來了重獲新生的一次注資。

  「缺錢不?」時任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的胡國平和輪值總裁胡郁在微信上如是問候老朋友朱靖波,「他們說知道我應該缺錢了。」很快,科大訊飛的500萬注資讓他和團隊得以解困,但投委會的評估卻令他哭笑不得:「這家公司沒有商業投資價值,但具有戰略技術儲備價值,倒閉掉比較可惜。」

  商業模式不清晰、營收難以支撐研發、市場推廣能力差……向來嗜血的資本市場自然不認可。朱靖波深知,唯有實現商業價值才能讓公司真的活下來。「之前我們一直是延續實驗室的思路在賣技術,但市場完全不同。」反思之前的危機重重,他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技術遠未達到可實用的程度,導致不被市場接受。

  破釜沉舟的大抉擇

  這一次,他決定破釜沉舟。早在2013年,學界就提出了第三代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技術。「業界普遍認為該技術到產業化還有八到十年的路要走,但我們知道谷歌、微軟都在研究,而依靠當時的第二代技術根本無法挽救公司,所以2015年就決定全面轉向,把所有內部研發項目砍掉,專注做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技術研究。」回憶起當時的決定,朱靖波說像是一場命運的博弈,「我就賭技術成熟進入產業化的時候,至少小牛翻譯還活着。」

  現實遠超他的想像。第二年10月,谷歌、微軟相繼進入產業界,而幾乎與此同步,小牛翻譯也在當年底應聲進入產業界,成為業內最早推出的此類產品。小牛在業內聲名鵲起,與科大訊飛、騰訊QQ瀏覽器部門都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市場迎來大爆發。也是在同年,團隊折桂內地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高獎──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科學技術一等獎,成為內地目前唯一一個獲得該獎的機器翻譯研發團隊。

  至今,歷經由科大訊飛領頭的五輪投資,小牛翻譯已嫻熟馳騁在資本市場,與旅遊、電商、專利、醫藥、金融等多領域企業和機構建立了商業合作關係,更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提供機器翻譯服務和保障。「機器翻譯始終是剛需,高校科技成果需要為社會服務才有價值。」對於小牛翻譯的行業定位,朱靖波清晰而明確,「我們是強技術團隊,不搞多元化發展,專注做行業最好的機器翻譯系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