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回落,小業主沽樓獲利空間大幅收窄。業界抽取今年6月1日至11月15日二手住宅買賣與去年下半年作比較,發現今年轉售的私樓平均賬面獲利幅度較去年全面下調,以2013年至2017年買入的單位跌幅最多,平均少賺16%。
賺幅減少,蝕讓比例增,2013至2017年買入的蝕讓比例由去年8%升至14%;2018至2022年買入的蝕讓比例大增至72%,較去年多出19個百分點。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楊明儀指出,今年下半年樓價持續下跌,與2022年下半年的調整幅度相似,因此選取上述兩個時段的私人住宅轉售登記,按上手買入年份作比較。
樓價六年低 壓縮獲利空間
楊明儀稱,現時樓價重返2017年水平,而2013至2019年買入的業主能夠獲利的空間明顯收窄,所以轉售宗數比例下跌4個百分點。反觀,於2012年或以前買入的轉售宗數比例有所增加,相信是因為早年購入的單位仍有較大賺幅。
按賬面獲利比例計,2013年或之後買入的單位於2023年售出,成功賬面獲利的比例較去年大減。其中,2013至2017年買入的獲利比例由92%跌至85%,下跌7個百分點。2018至2022年買入的獲利比例由44%跌至26%,大跌18個百分點。至於2012年或以前買入的獲利比例則未有變化,維持超過99%業主都能錄得賬面獲利。
賬面獲利幅度方面,2023年轉售的平均賬面獲利幅度較2022年全面下調。以2013至2017年買入的獲利下跌最多,少賺16%。而2008至2012年買入、2018至2022年買入及2007年或以前買入的業主,分別少賺8%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