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延期的美國通脹數據最終揭曉,9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3%、低於外界預期中的3.1%。數據公布後黃金價格跳升,美債利率和美匯指數小幅回落,市場定價美國聯儲局今年還有兩次降息操作。
具體來看,關稅影響仍在溫和傳導。其中,受進口因素衝擊較大的傢具、服裝、玩具、電腦等分項環比增速有所回升。不過,服務通脹的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商品通脹的上升壓力。尤其是在高利率環境下,住房通脹持續走弱。9月份主要居住租金環比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至0.2%,業主等價租金環比明顯回落近0.3個百分點至0.1%、已低於疫情前的水準。
此外,隨着美國暑期的結束,出行旅遊帶動的運輸、休閒等服務價格呈現回落趨勢,亦部分消解了居民消費動能。其中,機票環比增速在夏季出行旺季結束後明顯放緩,環比增速回落3.2個百分點至2.7%。
高盛:消費者承擔67%關稅
根據高盛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美國企業承擔了約63%的關稅成本,而消費者僅承擔22%;但預計到10月份,消費者承擔的比例將大幅上升至67%。這一成本轉嫁過程存在時滯,因為企業需要時間與客戶重新議價並消化關稅生效前囤積的庫存。
必須指出的是,由於數據統計的延遲,對美聯儲降息操作的制約相對有限,反而是聯邦政府關門持續、政府效率部(DOGE)裁員計劃的推進,都為美國就業市場帶來巨大風險。白宮日前表示,11月份可能不會對外公布10月CPI數據,這進一步增強了就業數據對美聯儲決策的影響力。而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表態中可以看出,其對於就業市場的擔憂超過了通脹。
筆者認為,即使四季度美國通脹超出預期,也難以對美聯儲決策帶來太大影響,10月及12月有望迎來連續降息。直到明年上半年,美國通脹壓力超出預期,才有可能轉移市場關注點從就業重新切換至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