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於9月17日宣布減息0.25厘,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到4.00厘至4.25厘。
在通脹壓力逐步緩解及能源價格回落的背景下,亞洲多數經濟體仍對貨幣政策保持審慎,主因與美國利率差距可能引發資本外流及本幣貶值。然而,美聯儲減息及市場預期進一步寬鬆,為亞洲央行提供更大操作空間。
印尼央行亦於17日意外減息,正好印證區內政策轉向的可能性。美國加徵關稅導致企業提前備貨,推動亞洲貿易量上升,令區內經濟保持韌性。同時,多項雙邊貿易協議有助減少政策不確定性,提升企業信心。儘管出口放緩及償債壓力仍存,但亞洲多數經濟體錄得經常賬盈餘,為進一步寬鬆政策提供穩固基礎。
自4月以來,亞洲貨幣表現落後於其他新興市場,主要因面對更高的貿易壁壘風險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然而,在通脹壓力減輕及美元走弱的環境下,亞洲新興市場貨幣有望反彈,尤其高收益貨幣更具吸引力。儘管區內部分國家政治發展可能影響政策方向及投資者情緒,整體而言,貨幣前景轉趨正面,為資產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亞股具估值優勢
美聯儲減息有助提升全球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亞洲市場因此持續吸引資金流入。近月資金湧入亞洲,受惠於人工智能及科技熱潮,以及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重新關注。特別是中國市場在政策支持及企業盈利改善的推動下,逐步重拾吸引力。
雖然亞洲股票近期表現強勁,估值吸引力略為減弱,但相較已發展市場,亞股仍具估值優勢。加上區內經濟增長穩健、政策環境寬鬆,以及企業改革推動公司治理與盈利能力提升,均有助增強市場吸引力。投資者可考慮在多元化配置中增加亞洲資產比重,以捕捉潛在回報。
美聯儲減息標誌全球貨幣政策進入新階段,亞洲地區具備政策調整的靈活性與資金吸納潛力。隨着風險偏好回升、美元走弱及區內改革持續推進,亞洲資產有望成為全球投資者的新焦點。
(作者為宏利資產管理高級環球宏觀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