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希望維持高品質債券配置的投資者而言,新加坡與澳洲等AAA評級市場提供了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這些市場憑藉穩健的經濟基本面與審慎的財政管理,獲得三大信評機構一致評為AAA級。部分硬貨幣計價的準主權債券,其信貸利差甚至低於美國國債,反映市場對其信用風險的高度認可。
亞洲本地貨幣債券亦因「去美元化」趨勢而備受關注。美元走弱為亞洲央行創造了降息空間,以支持本地經濟並緩解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現今,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及泰國等,預期部分市場將進一步寬鬆,推動本地債券市場表現。雖然下半年回報可能不如上半年般亮眼,但利率走勢將成為主要驅動因素。本地債券仍具吸引的收益率與分散效益,透過主動式「總回報策略」管理利率、信貸與匯率風險,有助於提升長期風險調整後回報。
在硬貨幣市場方面,亞洲美元信用債仍具相對價值,對比美歐同類債券提供更高的整體收益率,且存續期與利差風險較低,具備更強的防禦性。2025年迄今,亞洲信用債表現亮眼,主因包括利差收益較高、信用品質提升,以及對美國政策波動的反應相對穩定。
亞企轉向本地市場再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企業正逐步轉向本地貨幣市場進行再融資,反映出美元資金成本上升後的策略調整。這種去美元化趨勢創造出有利的技術面背景。美元債發行減少導致供應下降,而需求則維持強勁,形成供需失衡,推動價格穩定與資本增值。若美元資金成本持續高企,預計企業將持續偏好本地貨幣融資,美債供應將進一步受限。
展望下半年,亞洲固定收益市場仍具備多重支撐力。美元走弱與美國政策不確定性持續,為亞洲央行提供更大政策空間。區內經濟基本面穩健,企業槓桿水平受控,信用品質持續改善,加上資金流向本地債市的技術面利好,亞洲固定收益資產有望延續上半年動能,成為全球投資者在資產重配過程中的重要選項。
(作者為宏利投資管理亞洲(日本除外)定息產品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