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按產業比較優勢,可分類為資源型國家、製造型國家、服務型國家。以沿線24個代表性國家為例,2022年中國內地與沿線國家雙邊貨物與服務貿易額突破2萬億美元,年均增長7.35%,較同期內地對外貨物與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速高出1.72個百分點。其中,資源型、製造型、服務型國家佔比分別為37.8%、43.3%、18.9%。內地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情況的變遷軌跡,提供了觀察內地與沿線國家產業協同狀況的一個獨特視角。
資源型國家(印尼、沙特、阿聯酋等12個國家)對內地出口資源類產品,從內地進口製造業產成品,2018年起內地對資源型國家持續貿易逆差。2022年內地與沿線資源型國家貨物與服務貿易額達到7574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09.6%、年均增長7.7%。其中,資源型國家向內地出口產品以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成品等為主,且總量不斷上升;從內地主要進口鋼鐵、機電等製造業產品。近年內地向資源型國家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佔比逐步提高,反映內地與資源型國家的產業協同,逐步從資源品供應和初級製造業產品生產合作,轉向資源品供應和技術密集型製造業產品生產合作。
製造型國家(韓國、越南、土耳其等5個國家)與內地產業鏈合作呈現「垂直分工」(即相關國家生產活動位於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不同環節)與「水平分工」(即相關國家生產活動集中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同一環節,但細分領域有所差異)與兼備的格局,內地對外出口年均增速高於進口。2022年內地與沿線製造型國家貨物與服務貿易額8671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02%、年均增長7.3%,其中出口和進口年均增速分別為9.8%和5.1%。內地對製造型國家出口集中於機電、金屬,其中機電產品佔比最大(43.9%,2022年,下同)、基本金屬次之(10%);內地主要自製造型國家進口機電、礦產品、化工、塑膠橡膠。從貨物貿易產品結構看產業合作,內地與韓國、越南製造業水平分工程度較高,與馬來西亞、土耳其、捷克呈現產業互補特徵,各國自然資源稟賦及產業優勢差異是產業合作網絡立體化發展的基礎。
港跨境金融服務機遇大
服務型國家(奧地利、盧森堡、柬埔寨等7個國家)與內地在旅遊等領域保持密切的服務貿易往來,跨境金融合作成為新興增長亮點。2022年內地與沿線服務型國家貨物與服務貿易額3791.2億美元,較2012年增94.7%、年均增長6.9%。服務貿易中,旅遊業合作以內地單向赴境外旅遊為主;金融合作處於漸進推動階段,內地與盧森堡、新加坡等地的金融跨境合作快速發展。預期未來,伴隨「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內地與沿線國家服務貿易規模、結構具有持續、雙向擴容增長的較大空間。特別是,香港有望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資金、市場、機制等優勢,在內地與沿線國家跨境金融合作中,發揮更重要的樞紐作用。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東南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