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極端氣候肆虐,除造成人命財產損失外,更影響到農業生產,對全球經濟打擊日增。農產歉收引致供給短缺價格上升,生產國限制出口更帶來進一步衝擊。在這情況下,食物供給安全成了日益嚴重的挑戰,中國近年對此問題早已高度關注,可算有前瞻性及危機感。
保障糧食安全三大原則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保障糧食安全的大原則,包括三個要點:(一)保證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能破。(二)提高農田質量,多建設穩產高產田。(三)開發鹽鹼地,實行「以種適地以地適種」的兩線齊進做法。上述頭兩項自建國以來都在做,累積了不少成績。今天在技術上更提升不少,農田建設更快更有效率,但大原則依然不可改,在人口增多及極端氣候夾擊下或可謂更合時宜。另一方面又必須注意到農業新技術的發展,對耕地的保量提質帶來了高效的新選項,對此當局理應充分掌握並推廣應用。
在這方面最有價值者是農業的工廠化生產,即在室內控制環境中用水耕或氣耕法培養作物,過程將是高度智能化及自動化。其好處是在保證產品質素的同時,可起到節省資源的功效,包括省地、省肥、省藥、省工、省水及節能減耗等,效率高且十分綠色。對於中國這類人多地少和在不少地區缺水的國度,其優點尤為突出。工廠化生產在發達國家已有不少行動,累積了多種模式的經驗。尤其是在都市中嘗試推行,形成了「市區農業」,可就地生產就地消費,減省了物流成本,更為綠色,產品亦更新鮮有價。中國各地同樣有了不少嘗試,當局理應全面調研總結經驗,並因地制宜加以推廣,作為保紅線及農田建設的重要補充。
機械與科學引導精耕細作
中國早已提出進行農業現代化,並已取得不少成績。這主要表現在農田基建、水利、良種化、機械化及科學引導精耕細作(包括優化用水用肥及用藥等)。這過程在發達國已基本完成,農業的勞工生產率很高,但在中國仍有不少發展空間,不同地區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差距很大,必須逐步拉平。
無論如何,上述的是農業現代化1.0,現時世界正開始進入現代化2.0時代。這主要可概括為兩方面,一是前面談到的工廠化智能化生產,二是開發新品種及替代品,後者的潛力同樣巨大,包括養殖水藻水母、昆蟲、浮游生物及種植高產植物等來提取澱粉質及蛋白質。這在外國及中國都有不少試驗且初見成效。
中國完全有能力更全面地推動農業現代化2.0,搶佔新經濟發展制高點,更好地解決土地壓力及三農問題。從更長遠看還要為農業現代化3.0作準備,這包括人工培養肉細胞(人造肉),人工合成澱粉質和克隆良種動物等。中國在這方面亦有研發,並取得一些突破。總之,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宜更積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