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球人才格局正在經歷重構,為香港提供了引才的契機。
美國科研經費的快速收縮,導致部分研究機構面臨困境,加速海外人才回流中國。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國際化營商環境及與大灣區的深度聯動,完全有能力成為承接高端人才的首選地。為最大化這一機遇,需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推出更具突破性的舉措。
全球人才格局正經歷重構,為香港提供了引才契機。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多所美國名校聯合2022年開展研究所得的數據顯示,此前三年已有3800多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此外,硅谷、歐洲等地數十萬華人工程師與研究員普遍面臨「竹子天花板」的職業瓶頸問題。
另據羅盛諮詢2021年調查數據,近九成海外華人高管考慮回國發展;半數受訪者對中西方企業文化差異,以及能否順利適應國內的生活心存顧慮;約三成的受訪者已獲得了外籍身份,擔憂家庭問題和子女教育問題。
深杭人才政策可借鏡
參考深圳、杭州的成功實踐,實施階梯式、差異化的人才政策。深圳2025年人才總量突破700萬,位居全國前列,連續四年位居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三位。深圳對傑出人才的獎勵補貼標準為600萬元(人民幣,下同);國家級領軍人才為300萬元;地方級領軍人才、後備級人才為200萬元和160萬元;頂尖人才則提供「一事一議」的定製化支持,包括事業平台、科研經費、團隊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攬子「政策包」。
杭州海外人才淨流入率多年蟬聯全國第一,連續十四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他們對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不同的優惠政策和福利保障,如對全球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提供補貼,應屆本科1萬、碩士3萬、博士10萬;對頂尖人才的獎勵力度亦極高,實行「一事一議」,例如餘杭區個人獎勵最高1300萬元,頂尖人才團隊重大項目最高1億元。
香港可設立類似機制,對領軍科學家、產業創新者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級啟動資金與科研經費,並通過生活保障措施降低其長期留港成本。
此外,子女教育是引進人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香港的中小學學位總量基本充足,但優質學位短缺,尤其是頂尖國際學校學位可謂「一位難求」。高才通等人才引進計劃實施以來,大量插班生更進一步加劇了學位競爭。香港國際學校、漢基、德瑞、弘立、哈羅等學校錄取率均不足12%。
構建「實習─留港」通道
筆者建議在北部都會區劃撥土地,引進新的優質K12國際學校,並降低其非本地生源比例限制;支持現有國際學校擴建,提供免息貸款助力其建設校園;推動香港公立大學(參考浸會大學模式)開辦附屬中小學,由大學直接管理並提供IB、AP、A-Level等非本地課程,將大學優質資源「下沉」至基礎教育,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以及供應更多優質學位。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2025年「Summer InnoTalent 夏季實習計劃」收到來自全球2577份申請,最終僅錄取42人,被取錄的學生當中,過半數是來自世界頂尖學府,包括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香港科技園2025年實習計劃收到超過5000份申請,其中三分之二的實習生來自全球排名前五十的學府,近三成是外籍學生。這表明香港的實習機會對全球頂尖學生有強大吸引力。
筆者建議,一是允許在港完成實習工作且表現優異的國際學生,可申請「高端人才通行證」C類不受配額限制,以形成「實習檢驗─快速留用」的閉環;二是簡化國際學生來港實習簽證手續,縮短簽證審批時間,以提升他們來港的便利性;三是與國際高校建立合作關係,推廣香港的實習機會,吸引更多國際學生關注和申請;四對科技企業(尤其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微電子等領域)提供補貼,激勵其開放技術崗位而非邊緣性工作,確保實習含金量。吸引國際學生來港實習亦契合國家推動中外青年交流互鑒的戰略方向。
激活本地青年潛能
本地青年人才為住公屋而放棄高薪、放棄職業發展是存在多年的社會現象。近年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青年申請者佔比均逐年降低,但筆者認為青年人對於住房的需求並沒有減少,而是輪候時間等因素導致許多人望而卻步。政府多年前推出了青年宿舍計劃,但截至今年6月5日僅批准9個項目共1986個宿位,遠不能滿足青年人的住房需求。
筆者建議推出「過渡型人才屋」,劃撥在建、待建或騰退公屋資源,面向收入超過公屋入息限額但無力購房的青年人才,提供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與可續租數年的租賃模式(設最長租期),既滿足其階段性住房剛需,亦避免福利固化。「過渡型人才屋」設置最長租期限制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公共資源,流動性較高,使得更多有需要的青年人有機會受益。
此外,香港還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在職培訓。目前,僱員再培訓局為失業人員、轉行人士、希望快速提升特定技能的人群提供了短期高效,免費或經資助後低學費的培訓課程,並新增推出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有關的課程,但內容對於部分已有從業經驗的僱員而言過於基礎,可考慮與各公立大學合作,設計更具深度和針對性的高階課程,以滿足在職人士提升技能的需求。
一是開設高階技術課程,如人工智能的算法優化與大模型應用、區塊鏈的框架開發與安全管理等;二是引入「技術+管理」的複合課程,為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戰略、創新管理、技術商業化和項目管理等課程,幫助他們向技術領導角色轉型;三是鼓勵頭部企業參與培訓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將實際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戰融入課程內容,提升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和國際化學術網絡,正成為連接內地與全球教育資源的樞紐。2025年施政報告將「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列為目標,通過擴大非本地生限額等政策,為深化跨境教育合作提供了保障。
筆者建議,首先,吸引內地清華、北大等頂級名牌大學到香港開辦分校、研究院或聯合辦校,依託其品牌號召力、學術資源及香港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吸引教資人員來港。其次,建議推出專項資助政策,為公立大學師生赴海外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短期訪學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邀請具有海外名校背景的香港人才擔任公立大學的聯繫顧問,撬動其國際學術資源網絡,促進公立大學與世界知名大學合作。
創新園區開發模式
2024年9月,深圳的南山科技聯合大廈項目順利完成封頂,是全國首個總部「聯合上樓」模式的落地項目。該項目由14家深圳企業組成建樓「聯合體」,由代建方統一建設。2024年12月,南山區第二個「聯合上樓」項目創新聯合大廈項目裙樓主體結構實現全面封頂。「聯合上樓」模式這一創新舉措,曾於2021年被列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全國推廣的「深圳經驗47條」之一。
香港可借鑒深圳「聯合上樓」模式,在河套香港園區探索類似模式。由政府出面協調,篩選出有潛力的科技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參與園區地塊開發。通過統一規劃、共同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企業用地成本。這一模式可將企業的需求前置,降低招商難度,加快開發速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以及後續的維護壓力,亦能為未來北都建設提供可參考的模板。此外,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建,可分攤建設成本,讓香港本地或引進的中小企業能以較低成本享受可定製的高品質辦公環境,增強其在河套香港園區扎根發展的信心和競爭力,更可促進產業集聚,為構建人才生態圈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唯有以更開放的政策突破、更務實的資源投入,精準破解人才關注的「經濟激勵、子女教育、職業發展、住房保障」等痛點,並推動產業集聚,香港才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填補包括創科領域在內的各類人才缺口,使香港真正成為「金鳳凰」競棲的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