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重視以科創帶動高增值的生產製造,促進新型工業化。隨着新型工業產值持續增長,政府會加快培養本地和引進境外新興產業,帶動經濟多元發展。」在此背景下,香港企業要更新戰略,趕上大潮。筆者現以本文簡析一種新興的企業戰略思路─「戰略4.0」。
當代世界經濟走向的脈絡,很大程度表現在頂尖企業的戰略藍圖之中。近年這些大型企業的戰略高瞻遠矚,放眼於未來走向,其所採取的致勝戰略,被稱為「戰略4.0」。
筆者從日本學者田中道昭所著《經營戰略4.0圖鑑》一書中,看到兩個影響戰略的關鍵觀點:第一個是最核心的商業模式(平台、商業生態圈、訂閱制);第二個是四項核心科技(物聯網、AI、雲端、5G)。
以下,筆者會描述兩個觀點所涵蓋的最重要的五大元素:平台、產業生態圈、物聯網、AI及5G。
平台改變產業格局
平台成為商業模式用語,是在Apple推出iPhone之後的事。平台型商業模式通常由三個參與者構成。以iPhone為例,平台提供者是Apple,銷售物品或服務的賣家是App開發者,買家是iPhone用戶。經營戰略4.0所要求的平台和以往的平台的不同之處,就是對IT的靈活、妥善運用,能以極低成本建立極有效率的平台。新冒起的平台大大改變產業地圖,如Amazon和淘寶提供的電子平台,威力巨大,執零售渠道之牛耳。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的問答分享平台「百度知道」,以及人稱「中國版維基百科」的「百度百科」。這兩個平台都是將用戶創造的內容建立起資料庫,進而提供搜尋及其他先進服務。
生態圈推動利益共享
1993年,美國學者穆爾(James Moore)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產業生態系統」(又稱為「產業生態圈」)的概念,掀起產業關係構建的一場革命。產業生態圈是由企業、消費者和利益相關方(即持份者)構成的共同體,強調利益共享,通過共生、互生、重生三層次機制持續發展。
共生和互生是描述系統內成員間的關係,不但能夠通過各成員的不斷投入共同創造價值,而且通過生態圈內的價值分享保持系統的健康發展。重生則能夠推動生態圈持續演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
今年9月14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提出構建蓬勃「影響力投資」生態圈,引導資金投向具社會及環境效益的優質項目。這個生態圈,相信可以促進本港的家族辦公室、慈善機構和基金會,與其他區域的「影響力投資」網絡進行跨界別合作。
物聯網無遠弗屆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意思是「網絡串連一切」。我們能感受到的,首先是電視機的遙控器,現時是「智慧音箱」。譬如,用戶只要對着Amazon Echo說話,便可開啟室內的燈光、播放音樂、得知氣象資訊,還能叫外賣或的士。其次,還可用於汽車、辦公室及各式建築的安全監控系統,體現出網絡串連一切的威力。
AI幫助企業實現突破
根據羅兵咸永道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到2030年,AI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可達15.7萬億美元,全球GDP將增長14%。企業應用AI於其專長領域,往往取得突破。
2025年,四川的方田醫創(成都)深耕AI醫療領域,自主研發的「多模態醫學影像AI算法」突破行業瓶頸,產品覆蓋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診療,獲評成都市「人工智能醫療示範企業」。這個寶貴經驗,值得其他產業的企業家學習。
5G智聯天下
5G(第5代移動通訊技術)不僅是一種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帶移動通訊技術,更是實現人機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現時,5G正加速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開啟萬物智聯的新時代。
從標準化到產業化,是5G商用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國5G產業已在多項硬技術取得領先。華為2009年起着手5G研究,累計投入150億元人民幣,用於5G技術與產品研發,目前已具備從芯片產品到系統組網全面領先能力,能夠提供電腦端5G商用解決方案。
小結
綜合而言,經營戰略4.0是企業致勝之道,筆者建議香港企業擁抱它、充分利用它,以提升運營效率、產品質素及市場滲透方式,向世界先進企業水平靠攏。
(作者為理大工管博士、資深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