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增加居民收入與減輕居民負擔都是有效促進內需的方法。
「十五五」時期國際環境的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特別是大國博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補齊消費短板、着力擴大內需有望成為「十五五」規劃的主線之一,進而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十五五」時期擴大內需的着力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完善居民收入分配
增加居民收入是擴大內需的基礎,關鍵在於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十五五」時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關鍵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也是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改革舉措。
當前中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在52%左右,與國際勞工組織(ILO)公布的全球勞動者報酬GDP(國內生產總值)佔比基本持平,但低於美國(56.2%)、歐盟(57.2%)、日本(53.8%)和韓國(58.9%)。同時,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長期保持在43%左右,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從增加居民收入的角度看,關鍵是保障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五五」時期將打造新的就業增長點,加快培育發展一批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更多新就業形態崗位。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政策扶持,增強經營主體就業吸納力。加強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擴大勞務報酬發放規模。
此外,「十五五」時期將繼續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持續穩定資本市場,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和「長錢長投」,提升資本市場回報率。通過拓展居民金融投資渠道,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股息、利息、紅利等財產性收入。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強化社會保障制度
從減輕居民負擔的角度看,「十五五」時期的重點是強化中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用於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重,由過去「投資項目」加快轉向「投資於人」。近期落地的育兒補貼、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都體現了政策思路的轉變。「十五五」期間通過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降低家庭消費負擔,有效減少預防性儲蓄,進而釋放消費潛力。
農村居民養老金改革有望成為「十五五」時期強化民生保障的重點任務。根據人社部《2024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億人,其中實際領取待遇人數1.8億人,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5322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每月領取養老金246元。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費傾向高,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既有助於縮小收入差距,也是擴大內需短期能夠見效的舉措,預計「十五五」時期財政資金將加大對這一領域的支持力度。
優化消費供給結構
中國「十四五」期間和「十五五」前期人均GDP處於1萬美元到2萬美元的區間。從海外經驗看,這一階段的消費需求將加速分化,消費結構也會加快轉變:
一方面,服務消費佔比將顯著提升。這是中等收入國家邁向中高收入國家中消費結構轉變的重要特徵。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人均GDP從1萬美元提升至2萬美元的過程中,服務消費佔比分別提高了6.4、4.9、3.4和3.4個百分點。2024年中國服務消費佔比46.1%,低於美國(55.1%)、英國(52.1%)、日本(47%)和韓國(54.2%)在相近人均GDP水平下的服務消費佔比,這也是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癥結之一。「十五五」時期可能是中國穩步跨過服務消費佔比50%門檻的關鍵階段。
另一方面,居民消費需求將從生存型、數量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儘管從量的層面看,中國商品消費相對飽和,但食、衣、住、用、行等物質消費在「質」的提升上仍有較大空間。「十五五」時期,商品品質、功能的提升和新技術新產品的問世將成為商品消費的重要驅動因素。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消費級無人機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將開闢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此外,「十五五」時期將進一步清理消費領域的限制性措施,包括優化私人汽車限購政策,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拓展汽車後市場消費,釋放潛在消費需求。
建立促消費長效機制
「十五五」時期要推動中國成長為「消費大國」,持續完善促消費長效機制是關鍵。
其一是「十五五」規劃可能增加「消費率」指標。過去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下,中國最終消費率長期徘徊在55%至57%之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最終消費率普遍保持在75%至80%以上。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建議「十五五」規劃增加「消費率」指標,用5年的時間將最終消費率提高5至8個百分點,以規劃目標為引領,完善促消費長效機制。
其二是完善有關消費的統計方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往往延遲反映在統計口徑中,尤其在線上消費分布於全國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很難從消費中直接獲得稅收等收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列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之一。
其三是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機制。「十五五」時期料將弱化地方政府以生產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增加對居民消費的考核指標,如提高社零指標的考核權重等,完善促消費長效機制。
其四是加快推動財稅體制改革。中國現行稅制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仍主要來自生產端,造成地方政府花在促消費方面的資金,不但短期內難以產生明顯回報,反而容易擠壓剛性支出。完善促消費長效機制,須從根本上看要以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為抓手,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增加地方政府來自消費端的財政收入。
新型城鎮化釋消費潛力
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城鎮化由快速發展期轉向穩定增長期。從海外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經驗看,當經濟體城鎮化率跨過65%的門檻後,仍能保持10年左右的穩定增長,這意味着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間。
「十五五」時期,中國將加快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升至70%以上。新型城鎮化涉及到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等,其背後蘊含的內需潛力將成為「十五五」擴大內需的重要議題。
其一是加快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自願有償退出辦法,吸引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成為新市民,其消費意願將顯著提高,對內需消費形成支撐。另一方面,「十五五」時期將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用,提高預算內投資支持社會事業比重。這意味着人口流入地的教育、醫療、養老、託育、軌道交通等配套需求提升,帶動相應的基建投資。
其二是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在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要構建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依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大型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將形成中高端消費市場高地,成為引領消費升級的主要載體。同時逐步推進縣域商業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創造更多的消費場景,加快新改建農村公路,為農村地區消費創造良好條件。
(作者為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